其后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亡降汉,汉封于单为涉安侯,数月而死。
伊稚斜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馀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其明·年,匈奴又复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其众。
其明年春,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诸精骑往往随后去。汉得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裨小王十馀人。其秋,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馀人。
史记 · 七十列传 · 匈奴列传(节选)
其后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军臣单于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亡降汉,汉封于单为涉安侯,数月而死。
伊稚斜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馀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其明·年,匈奴又复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其众。
其明年春,汉以卫青为大将军,将六将军,十馀万人,出朔方、高阙击胡。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诸精骑往往随后去。汉得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裨小王十馀人。其秋,匈奴万骑入杀代郡都尉朱英,略千馀人。
【注释】
①本段描述了匈奴的先祖和历史发展脉络。“淳维”是匈奴的祖先,属于夏后氏的苗裔。
②“军臣单于”是匈奴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死后由其弟即位。
③“伊稚斜单于”是新即位的单于,之后发生的事件都是他的治理时期。
④“代郡、雁门、上郡”是汉朝北方边境的重要城市,匈奴多次侵入这些地区。
⑤“河南地”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这里指代汉朝在北方的领地。
⑥“朔方”是汉朝在西北的军事要塞,此处提及是因为匈奴屡次侵犯此地。
⑦“酒后昏睡”形容右贤王对汉军的到来毫无戒备,导致被汉军突袭。
⑧“朔方”与“河南”相对应,是汉朝的边防重镇,此战是汉朝反击匈奴的策略之一。
⑨“裨小王”指匈奴的小首领或贵族,数量不详但可能众多,他们在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
10本段讲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长期战争及其原因。
【赏析】
本段详细记载了自匈奴军臣单于死后,其弟伊稚斜单于的统治以及后续的战争情况。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匈奴的扩张和汉朝的对策。匈奴在伊稚斜单于时期频繁入侵汉朝边境的城市,如代郡、雁门和上郡等地,显示了其对汉朝领土的严重威胁。同时,匈奴也在积极巩固内部,比如在河南地区修筑防御工事并对抗汉朝的攻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段还提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即卫青率领六将军出塞攻打匈奴。这场战役中,匈奴右贤王因轻视汉军的实力而放松警戒,结果被夜袭并损失了大量人力。这反映了匈奴内部的不稳定和对外来侵略者的轻视态度。此外,本段也揭示了汉朝与匈奴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既有战争也有外交策略,如通过赏赐、结盟等手段来维持边境的稳定。
整体上,本段不仅记录了具体的战争事件,还反映了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的对抗与合作。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军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