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其辞曰:
楚使子虚使于齐,齐王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与使者出田。田罢,子虚过诧乌有先生,而无是公在焉。坐定,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曰:“仆乐齐王之欲夸仆以车骑之众,而仆对以云梦之事也。”曰:“可得闻乎?”子虚曰:“可。王驾车千乘,选徒万骑,田于海滨。列卒满泽,罘罔弥山,掩兔辚鹿,射麋脚麟。鹜于盐浦,割鲜染轮。射中获多,矜而自功。顾谓仆曰:‘楚亦有平原广泽游猎之地饶乐若此者乎?楚王之猎何与寡人?’仆下车对曰:‘臣,楚国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馀年,时从出游,游于后园,览于有无,然犹未能遍睹也,又恶足以言其外泽者乎!’齐王曰:‘虽然,略以子之所闻见而言之。’
楚王派子虚出使齐国,齐王动用全国的兵力,准备车骑队形,与使者一同出外打猎。打猎结束后,子虚经过乌有先生的住处,却没有见到“无是公”这个人。坐下之后,乌有的先生问:“今天打猎快乐吗?”子虚说:“很快乐。”又问:“收获怎么样?”回答说:“不多。”那么为什么感到快乐呢?回答说:“我为齐王夸耀车骑之众,而您却以云梦之事来回答。”于是继续问起云梦的事情,子虚说:“可以听听吗?”于是开始讲述:“齐王驾车千辆,挑选勇士万人,到海滨去打猎。兵卒满泽,罘罔弥山,掩兔辚鹿,射麋脚麟。凫雁于盐浦,割鲜染轮。射中获多,矜夸自己有功。回头对仆人说:‘楚国有平原广大的湖泊,用来狩猎,这样的乐事在哪里?齐王的猎何尝与我有关呢?’仆人下车回答说:‘我是楚国的乡野之人,有幸跟随皇上出游多年,游于皇宫后的花园,览观有无之处,但还没有完全看遍,又怎么足以评论它的外在呢!'齐王说:‘虽然如此,还是请你按照你听说和看到的来说一说吧!'
解析:
这首诗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司马相如的作品。它讲述了司马相如被汉武帝召见,受命创作了《子虚赋》。文章描述了司马相如通过这篇文辞赞美楚王的狩猎活动,并表达了他对楚王的羡慕之情。此外,诗歌还涉及了司马相如的生活经历和其作品的风格特点,如连篇累牍、不厌其繁等。
关键词解释:
- 司马相如:西汉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以其辞赋闻名于世。
- 子虚赋:司马相如创作的一篇著名的辞赋,以描写楚国的狩猎场景为主。
- 楚王: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王,后成为汉朝的一位重要人物。
- 武帝: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之一。
- 天子:这里指的是汉武帝。
- 诸侯之事:指楚国的狩猎活动。
- 天子之义:指汉天子的仁义之心。
- 节俭:指节俭的生活方式。
- 风谏:用诗文讽谏皇帝。
- 游猎赋:一种描绘帝王狩猎活动的文辞。
- 连篇累牍:形容篇幅长,文字多。
- 心折长卿之至:表示极度欣赏司马相如的才华。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司马相如为楚王撰写《子虚赋》的过程,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君王的忠诚。司马相如不仅精通辞令,而且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内涵。诗中通过对楚国狩猎活动的描绘,反映了汉代社会的政治背景和个人情感,同时也展示了司马相如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汉代文学的繁荣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