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驰四乘之传,因巴蜀吏币物以赂西夷。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笮、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诗句解读

1 “相如还报。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是时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比南夷。天子问相如,相如曰:”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秦时尝通为郡县,至汉兴而罢。今诚复通,为置郡县,愈于南夷。”

  • 相如: 司马相如的回信。
  • 唐蒙: 汉武帝时期的官员。他通过打通夜郎国和西南地区的通道,征调了巴、蜀、广汉的大量士兵修建道路。
  • 巴、蜀、广汉: 指四川一带的三个地方(巴蜀、广汉),都是当时中国的重要经济和文化中心。
  • 治理道路两年: 修建道路耗时长达两年。
  • 不通: 工程无法完成,原因可能是地形险峻或者资源不足。
  • 蜀民及汉用事者: 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区工作的蜀地人民以及汉朝的官员们。
  • 邛笮之君长: 指邛崃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头领。
  • 秦时: 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朝时期。
  • 郡县: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
  • 天子问相如: 汉武帝询问司马相如的意见。
  • 邛、笮、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 因为邛崃山一带与蜀地接近,且地理环境相对平坦,所以交通较为便利。
  • 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 修建通往西南夷的道路,动员巴、蜀、广汉等地的士兵,共动员了数万名士兵参与修建。
  • 除边关,关益斥: 修建边境关卡时,因为地处偏远,关卡被逐渐废弃。
  • 西至沬、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 道路延伸到了沫水和若水之间,向南延伸至牂柯,设置了关卡作为边界,并开通了零关道路,利用孙水来连接邛都。

译文

司马相如回信说:“唐蒙已经打通了夜郎国和西南地区的通道,并且征调了从巴、蜀、广汉等地方出发的数万士兵修建道路。然而,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后,工程仍未完工。许多士兵因此牺牲,耗资巨大,总计耗费了数百万。”蜀地民众和汉朝官员大多认为这条路线并不实用。当时,邛崃山一带的少数民族首领听说南夷与汉朝建立联系并受到重赏后,都想成为汉朝的内臣,请求汉朝设置郡县。武帝于是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出使南方。副使王然于、壶充国、吕越人带着四辆车的使者快马加鞭前往。他们通过贿赂西南夷地区的部落首领来获取支持。到达蜀地后,蜀郡太守以下官员到郊外迎接,县令背着弓箭在前面开道,当地人认为这是对他们极大的恩宠。于是当地的卓王孙、临邛等家族都通过门下献上牛酒来与司马长卿结好。卓王孙感叹地说:“自己能派女儿嫁给司马长卿为妾,真是晚辈不如前辈啊!”于是,卓王孙慷慨解囊,将女儿的财产分了一半给他。同时,司马长卿也成功地使西南夷地区归顺汉朝。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武帝时期的一次重大外交活动——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地区的过程。诗中的“相如还报”表明了司马相如向汉武帝汇报了此次出使的情况。接下来的内容详细介绍了这次出使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当地民众的反应。

诗中多次提到“蜀民及汉用事者”,说明司马相如此行不仅仅是为了外交,也是出于对蜀地民众的关注。同时,诗中提到“邛笮之君长闻南夷与汉通,得赏赐多,多欲愿为内臣妾,请吏”,揭示了西南夷地区对于与汉朝建立联系后获得的丰厚奖赏感到满意,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成为汉朝的内臣。

诗尾提到的“天子大说”,反映了汉武帝对此次外交活动的积极评价和满意情绪。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细的描写,展示了西汉时期中央王朝与西南边疆民族之间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反映了西南地区丰富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