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使时,蜀长老多言通西南夷不为用,唯大臣亦以为然。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乃著书,籍以蜀父老为辞,而己诘难之,以风天子,且因宣其使指,令百姓知天子之意。其辞曰: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冉从駹,定笮存邛,略斯榆,举苞满,结轶还辕,东乡将报,至于蜀都。
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辞毕,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涂,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且夫邛、笮、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诗句翻译
-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纷纭,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风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冉从駹,定笮存邛,略斯榆,举苞满,结轶还辕,东乡将报,至于蜀都。
- 耆老大夫荐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辞毕,因进曰:“盖闻天子之于夷狄也,其义羁縻勿绝而已。今罢三郡之士,通夜郎之涂,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业,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且夫邛、笮、西僰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
译文
汉朝兴起至今已有七十八年,德政昌盛保存于六代君王的手中,威武纷乱却不失恩泽广泛,万物得雨滋润生长,弥漫在远方。于是朝廷就派遣使者西征,顺着河流去驱逐敌人,风声所到之处,无不溃败。接着派使者前往冉、駹地区,平定了笮地和邛地,占领了斯榆地,征收了苞满的贡物,凯旋而归。向东进献战果,到达蜀国京城。
当地有十七位年长的贵族、士大夫、文官以及士绅代表们齐聚一堂,恭敬地前来拜见。他们言辞一结束,便进言说:“我们听说,天子对待少数民族,只要羁縻而不断绝就可以了。如今放弃三郡的土地,开通夜郎的道路,已经三年时间,而功绩未能完成,士兵劳累疲倦,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如今又要与西戎交往,百姓疲惫不堪,恐怕不能完成使命,这对使者来说是个负担。况且邛、笮、西僰这些地方与中原国家是相邻的,历史记载已经很久了,难以一一记述。仁爱的人不用德行来吸引他们,强大的人不用武力来兼并他们。或许事情真的不可能成功吧!现在如果用平民百姓来依附夷狄,削弱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来侍奉对他们毫无用处的东西,我见识浅薄,实在不懂得这是什么道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汉朝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及使者的艰难任务,反映了当时政治策略和外交手腕的问题。诗中的“耆老大夫”、“荐绅先生”等角色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看法和忧虑,体现了对和平共处和互利共赢的追求。此外,诗中对于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和民族关系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少数民族互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是研究汉代西南地区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