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宁成、周阳由之后,事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类多成、由等矣。
赵禹者,斄人。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吏传得相监司。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周阳侯始为诸卿时,尝系长安,汤倾身为之。及出为侯,大与汤交,遍见汤贵人。汤给事内史,为宁成掾,以汤为无害,言大府,调为茂陵尉,治方中。
诗句翻译:孔子说:“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译文:用政令来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但无羞耻之心。
注释: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祖籍宋国栗邑,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有争议)。
赏析:本诗通过引用孔子的话,表达了治国理政应该以德治为主,而非仅仅依靠严刑峻法的观点。同时,也讽刺了那些过于严厉的官员,他们虽然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但却忽视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批评和反思,以及对于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句翻译:自宁成、周阳由之后,事情益多,民巧法,大抵吏之治类多成、由等矣。
译文:自宁成、周阳由之后,事情日益增多,民众善于钻营法律,大致上地方官吏的治理方式都像宁成、周阳由等人一样。
注释:宁成(公元前103年—公元前62年),字君卿,西汉时期人物,为汉武帝时期的丞相。
赏析:本段通过描述宁成和周阳由后,国家治理事务日益繁多,民众逐渐学会利用律法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法制建设的滞后和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同时也指出了地方官吏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过于严苛或缺乏公正等。
诗句翻译:赵禹者,斄人。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
译文:赵禹,是斄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人。他曾作为史官补缺担任中都官,因廉洁而成为令史,曾侍奉太尉亚夫。亚夫担任丞相时,赵禹作为丞相的属吏,府中人都称赞他廉洁平正。然而亚夫并不重用他,说:“很了解赵禹,但他办事太刻板,不适合任职于朝廷。”现在皇上在位时,赵禹凭借处理案件积累功劳,逐步升迁为御史大夫。
注释:斄县(今陕西省大荔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古城。
译文: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馀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父死后,汤为长安吏,久之。
译文:张汤,杜县人。他的父亲曾任长安丞,一次外出时,张汤负责看护他的房屋。回来后发现老鼠偷吃了他家的肉,他的父亲非常生气,打了张汤一顿。张汤发现了老鼠和剩余的肉,便告发盗贼并将盗贼逮捕审讯。他将案情上报给父亲,并一起将老鼠与剩余的肉一同带回官府,准备进行判决。父亲看到张汤处理此事的方式如同一个老狱吏一样有条不紊,感到非常惊讶,于是让张汤继续管理狱务。后来父亲去世后,张汤在长安任吏一职,一直工作了很久。
译文:周阳侯起初担任诸卿时,曾被关在长安监狱里。张汤为他做事,帮他逃脱困境。等到他出来担任侯爵后,与张汤结交深厚,并遍见了张汤的贵人。张汤担任内史时,为宁成掾,认为张汤没有什么大碍处,向府中推荐了他。张汤调任茂陵尉,主管方中的一些事务。
注释:杜县(今陕西省长安县),位于陕西省中部。
译文:周阳侯开始担任诸侯卿相时,曾被关在长安监狱里。张汤为他做事,帮他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等到他出来担任侯爵后,与张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并且多次见过张汤的贵人。张汤担任内史工作时,曾担任宁成的掾史,他认为张汤没有什么大碍的地方。于是他向府中推荐了他,张汤随后被调任茂陵尉,主管方中的一些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