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岁馀,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单于死,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彊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曰: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馀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鰛、于窴。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

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    
    
张骞,汉中人。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担任郎官。当时天子向匈奴投降之人询问,皆言匈奴打败月氏国王,并将其头颅当饮宴之用。张骞深感国家危难,欲寻西去之路以解国忧。在汉武帝的支持下,他踏上了寻找西域、沟通中原与西方各国的漫长征程。    
    
张骞一行人历经艰辛,穿越沙漠戈壁,终于抵达西域。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康居王等西域君主,这些地方的君主对张骞的到来感到新奇,但内心也有所戒备,担心汉朝的武力威胁。经过一番交涉后,张骞成功获得信任,被邀请返回中原。然而,由于旅途劳累和长途跋涉,张骞及随行人员在返回的路上不幸因病去世。汉武帝听闻此消息后,悲痛万分,追赠他为太中大夫,并命堂邑父接替其位,继续完成使命。    
    
堂邑父作为使者,带领剩余的团队继续前行,最终回到了长安。他们详细地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各国的地理位置、物产资源以及与中国的联系。汉武帝对此表示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一个加强西域各国与中国联系、拓展丝绸之路的重要机会。因此,汉武帝决定大力支持张骞等人的探险事业,派遣他们再次出使西域。    
    
此次,张骞与堂邑父带领百余人的团队,跨越了更为遥远的地域,访问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多个国家。他们在旅途中展示了汉朝的强大国力,并通过外交手段,逐渐获得了各国的信任和支持。在与大宛的官员交流中,了解到该国王因昧蔡善于阿谀而被杀,国内政局不稳;随后立蝉封为大宛国王,并派其儿子为人质。    
    
张骞还详细记录了西域各国的风俗习惯和物产资源,如大宛的高良马、葡萄、苜蓿等。这些宝贵的信息不仅丰富了汉朝的知识储备,也为汉朝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参考。汉武帝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高兴,认为这有助于加强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通过张骞及其随行人员的亲身经历,展现了汉王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文化交流。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汉朝对外政策的开放态度,也展现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合作精神。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佳话,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