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馀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彊,轻匈奴,及冒顿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重要的历史文献,它详细记录了大宛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下是对这段历史文献的解析:

  1. 地理位置: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不肯往朝会焉。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馀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妫水北,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
  2. 文化背景:大宛国的情况是由张骞叙述的。张骞是汉中人,建元年间 (前140~前135)当郎官。当时天子问匈奴投降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月氏国王,把他的头当饮酒器具,月氏人逃走并与匈奴结仇,找不到一个国家与它共同打击匈奴,汉朝正想击破匈奴,听到这话,便欲沟通来往。可是使节来往道路必经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的人。张骞以郎官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家的胡人奴隶叫甘父的一起出陇西道。经过匈奴时,被匈奴人抓到,解送到单于那里。单于留下他们,说“:月氏国在我国北面,汉朝怎能派使节去?我想派使节到越地,汉朝也允许我的使节去吗?”拘留张骞等十余年。

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大宛国在当时西域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与周边国家的复杂关系。这不仅展示了汉代与西域诸国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还隐含地反映了汉武帝时期连年用兵和好大喜功的讽刺与感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