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甕。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馀里妫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徙,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馀万。其都曰蓝市城,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

《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篇历史文献,收录于《史记》中。此篇记载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边疆民族的历史事件。以下是对《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的相关赏析:

  1. 历史地理背景
  • 地理位置:本传详细描述了大宛及其周边国家如条枝、大夏等的地理位置,指出了安息、条枝和大夏等国的具体位置,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知识和交通状况。
  • 政治关系:《史记》通过记录这些国家间的互动,揭示了当时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情况。例如,条枝国与安息国的贸易往来,以及大夏国在安息帝国扩张过程中的地位变化。
  1. 经济活动
  • 农业发展:描述了这些地区的农业情况,如条枝国的稻田和水稻种植。
  • 商业活动:记载了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易,包括大夏国丰富的物产和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1. 社会风情
  • 民俗习惯:详述了这些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如大夏国人的居住环境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 异域交流:描述了与异国交流中的一些奇异现象,诸如大夏人对西王母的信仰以及条枝国的“眩”之术。
  1. 政治军事
  • 政权组织:记述了这些地区的政权组织形式,如条枝国的君长制度和大夏国的弱水传说。
  • 军事冲突:描述了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冲突和外交策略,如大夏国在大宛帝国西南方向的军事扩张。
  1. 文化交流
  • 宗教迷信:记录了这些地区对神祇的崇拜和迷信,如条枝国的西王母传说和大夏国的弱水神话。
  • 艺术工艺:提到了这些地区独特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如条枝国的师子、犀牛、孔雀、大雀以及大夏国的金器工艺。

《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不仅是一部关于汉朝与西域各国交往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展示当时世界多元文化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一篇章的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经济发展、社会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乃至全球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