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其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其后二年,汉击走单于于幕北。
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及壮,使将兵,数有功,单于复以其父之民予昆莫,令长守于西。昆莫收养其民,攻旁小邑,控弦数万,习攻战。单于死,昆莫乃率其众远徙,中立,不肯朝会匈奴。匈奴遣奇兵击,不胜,以为神而远之,因羁属之,不大攻。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
以下是对《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逐句的详细解读:
- 张骞的经历:
- 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建元年间(前140~前135年)当过郎官。
- 当时天子询问匈奴投降者,都指出匈奴攻破月氏国王并把他的头当作饮酒器。
- 张骞的使命:
- 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一同出陇西。
- 经过匈奴时被抓住,解送到单于那里,并被拘留十余年。
- 张骞的结局:
- 张骞被拘留十多年,给娶妻生子,但仍然保留着汉朝符节没有丢失。
- 张骞通过与同伴的逃亡成功逃向月氏国,向西走了几十天到大宛国。
- 大宛国的记载:
- 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大宛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其地理和历史背景在文中被详细描述。
- 大宛听说汉王朝富有财宝,想要与之建立联系,但又因路途险峻而无法实现。
- 大宛的使者:
- 大宛王派遣使者迎接张骞,并在得知张骞带来的信息后决定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
- 大宛的地理位置:
- 大宛国地处西域的中心地带,与周边国家如康居、月氏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 两国的交流:
- 大宛与汉朝之间通过张骞的努力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为未来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 汉朝的回应:
- 汉朝为了加强与西域的交流,派遣张骞作为使节去沟通两国的关系。
- 汉朝的政策:
- 汉朝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支持张骞打通西域之路,努力控制河西走廊。
《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不仅记录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还反映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外交策略和丝绸之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