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骞谕使指曰:“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乌孙国分,王老,而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骞不得其要领。昆莫有十馀子,其中子曰大禄,彊,善将众,将众别居万馀骑。大禄兄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蚤死。临死谓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昆莫哀而许之,卒以岑娶为太子。大禄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诸昆弟,将其众畔,谋攻岑娶及昆莫。昆莫老,常恐大禄杀岑娶,予岑娶万馀骑别居,而昆莫有万馀骑自备,国众分为三,而其大总取羁属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专约于骞。

”`
诗句

骞既至乌孙,乌孙王昆莫见汉使如单于礼,骞大惭,知蛮夷贪,乃曰:“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昆莫起拜赐,其他如故。

译文

张骞到达乌孙后,乌孙国王昆莫以匈奴王的礼节接待了汉朝使者,张骞十分惭愧,知道这些少数民族贪图财利,于是说:“天子送来的礼物,如果大王不跪拜就收回来。”昆莫起身向使者行礼接受赏赐,其他的事情还是像以前一样。

赏析

这句话反映了张骞在与乌孙王昆莫交流时的尴尬和无奈。昆莫对汉朝使者的尊敬,让原本就感到惭愧的张骞更加尴尬,他意识到这些少数民族对财富的贪婪。同时,这也反映了张骞作为使者,需要在尊重对方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立场。


诗句

骞谕使指曰:“乌孙能东居浑邪地,则汉遣翁主为昆莫夫人。”

译文

张骞告诉乌孙国的人,如果他们能将东部的地区(浑邪)纳入汉朝的统治之下,那么汉朝会送一个公主给乌孙国王作为他的妻子。

赏析

这句话展现了张骞对乌孙国的战略考虑。他认为,通过与乌孙国结盟,可以有效地控制整个西域地区,从而巩固汉朝的统治。因此,他提出了这个建议,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与乌孙国的关系。


诗句

乌孙国分,王老,而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矣,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胡,不欲移徙,王不能专制。

译文

乌孙国被分为数个小国家,国王年事已高,而且距离汉朝很远,无法判断这个国家的大小。长期以来,它一直属于匈奴统治,而且又靠近匈奴,它的大臣们都害怕匈奴,不愿意迁移,国王也不能独立做决定。

赏析

这句话描述了乌孙国的政治局势。由于国王年纪大且身体不好,国家被分割成几个小国,每个小国都有独立的政治权力。而由于长期受到匈奴的控制,这些小国都处于弱势地位,大臣们害怕匈奴的威胁,不愿离开。这使得国王在政治决策上无法独立行使权力,只能依靠匈奴的力量来维持国家的稳定。


诗句

大禄有十馀子,其中子曰大禄。强,善将众,将众别居万馀骑。大禄兄为太子,太子有子曰岑娶,而太子蚤死。临死谓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为太子,无令他人代之。”昆莫哀而许之,卒以岑娶为太子。大禄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诸昆弟,将其众畔,谋攻岑娶及昆莫。

译文

大禄有十多个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名叫大禄,他很强壮,善于率领士兵,另外还有一万多名骑兵跟随他。大禄是太子,但他早逝。临终前他告诉他的父亲昆莫说:“一定要立岑娶为太子,不要让他被别人取代。”昆莫悲伤地答应了他,终于让岑娶成为太子。然而大禄却因为不能取代太子而愤怒,于是召集了他的兄弟们,率领他们的部下背叛,策划攻打岑娶和昆莫。

赏析

这句话揭示了大禄的不满和野心。他的兄弟们都想取代他成为太子,但他对此感到愤怒并采取了行动。这表明大禄有着强烈的野心和权力欲,他不仅要成为继承人,而且要确保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实现这个目标。这种野心导致了他和他的兄弟们的背叛行为。


诗句

昆莫老,常恐大禄杀岑娶,予岑娶万馀骑别居,而昆莫有万馀骑自备,国众分为三,而其大总取羁属昆莫,昆莫亦以此不敢专约于骞。

译文

昆莫年老体弱,常常担心大禄会杀害岑娶,把岑娶交给自己手下的一万多骑兵单独居住,同时昆莫也有一万多骑兵自备。国中的军队分为两部分,大禄统领一部分,而昆莫自己掌握另一部分。昆莫之所以不敢完全信任张骞,主要是因为大禄对他有所忌惮。

赏析

这段话反映了大宛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紧张关系。昆莫年老体弱,担心大禄对自己产生威胁。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地位,他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让岑娶拥有自己的部队并单独居住。同时,他也有自己掌握的一万多骑兵作为保障。这种权力分配使得大禄感到不安,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