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鰛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馀,卒。

乌孙使既见汉人众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其后岁馀,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自博望侯骞死后,匈奴闻汉通乌孙,怒,欲击之。及汉使乌孙,若出其南,抵大宛、大月氏相属,乌孙乃恐,使使献马,原得尚汉女翁主为昆弟。天子问群臣议计,皆曰“必先纳聘,然后乃遣女”。初,天子发书易,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因益发使抵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而天子好宛马,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馀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其后益习而衰少焉。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馀,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诗句: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鰛及诸旁国。

译文:张骞于是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罙以及周边国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赏析:《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篇历史散文,收录于《史记》中,是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之一。文章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展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体现了中国与西域各国悠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张骞的这次出使不仅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在文中,张骞被任命为大行(即大司马),列于九卿,显示了他在朝中的崇高地位。他的任务是分遣副使出使各外国,以了解他们的情况,并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加强汉朝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关系。张骞的努力最终导致了汉朝和西北多个国家的初步交往,使得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张骞的出使对于汉朝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他不仅成功地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通道,而且通过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为汉朝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如奇器异物、珍宝等,极大地丰富了汉朝的国库。同时,他还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俗人情和政治军事情况,这对于汉朝制定对外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张骞的出使还增强了汉朝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易奠定了基础。

张骞的成功出使也对西域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朝的强大和繁荣吸引了西域各国的关注,使他们开始更加积极地与汉朝交往。这种交往不仅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还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例如,汉朝从西域引进的奇器异物、珍宝等,对汉朝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西域各国的风俗人情和政治军事情况则让汉朝更好地了解世界。这种交流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融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史记·七十列传·大宛列传》不仅是一部记录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性著作,更是一部展示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文献。它反映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关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通过对这篇文献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