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诎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珣,善市贾,争分铢。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诗句:

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    
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诎以礼羁縻而使也。    
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    
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    
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    
俗嗜酒,马嗜苜蓿。    
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    
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珣,善市贾,争分铢。    
俗贵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决正。其地皆无丝漆,不知铸钱器。    
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他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网页时间是:2023-12-05
大宛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国家,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曾经与汉朝、晋朝等国家有过战争和交易。本文介绍了大宛国的地理位置、人口、文化、历史和与中国的关系,重点讲述了汉武帝为了索取汗血宝马而两次远征大宛的故事。文章还探讨了大宛国后来被蒙古人统治的情况。

网页时间是:2024-10-06
汉宛之战,亦称为汉攻大宛之战、汉宛战争、汗血马之战或天马之战,是太初元年(前104)发生的一起汉对大宛的一次大规模远程进攻战争,由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大宛国(首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卡散赛),前后进行了两次,手持军令状而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大宛(dà yuān),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也就是今 乌兹别克斯坦 费尔干纳盆地。 该国出产良马,尤以汗血马著称,号称天马子。 公元前130年左右,汉朝大使张骞出施西域时曾来过此地,并在《史记》《汉书》里都有记载。 大宛在当时拥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文明,当地居民五官多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并居住在城墙环绕的都市中,风俗与南方大夏相同。

关键词解释:

  • 张骞:西汉时期的使者,因两次出使西域成功沟通了中原和西方的联系。
  • 汗血宝马:大宛国著名的优良马匹,以其非凡的速度和耐力著称。
  • 大宛王:在文中提到了大宛国的政治人物以及其对汗血宝马的需求。
  • 大宛马:历史上著名的优良马匹,因其独特的血统和速度闻名。
  • 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路线,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商品的交换。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描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及其对大宛的影响,展现了古代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同时,通过对大宛国地理、政治和文化特点的描述,反映了当时西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习俗。

译文:
西北外国使,更来更去。大宛以西,皆自以远,尚骄恣晏然,未可诎以礼羁縻而使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也,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所以然者,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然以畏匈奴于汉使焉。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注释与背景补充:

  • 蒲陶:一种葡萄品种,常用于酿酒。
  • 苜蓿:即现在所称的紫花苜蓿,是重要的牧草之一。
  • 天马:指西域的良马。
  • 匈奴:古代北方民族,多次侵扰中原地区。
  • 单于:匈奴最高领袖的称号,相当于汉朝中的皇帝。
  • 宛国:古代地名,位于今中亚地区。
  • 贵山城: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大宛国的都城。
  • 费尔干纳盆地:大宛国所在的地区,属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一部分。
  • 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之间重要的贸易路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