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彊,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锺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塊然独处,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于余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诗句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数。著于竹帛,自以为海内无双,即可谓博闻辩智矣。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故何也?”东方生曰:“是固非子所能备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彊,失士者亡,故说听行通,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荣。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天下平均,合为一家,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悉力慕义,困于衣食,或失门户。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常侍侍郎乎!传曰:‘天下无害菑,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故曰时异则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诗曰:‘鼓锺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躬行仁义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学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处士,时虽不用,崛然独立,塊然独处,上观许由,下察接舆,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于余哉!”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译文
当时聚集在宫门外的众多学者、各位先生就一起讨论起来,大家一致认为:“苏秦、张仪一旦得到一个称雄的君主重用,就会身居要职,功成名就,名垂青史。现在您研习先王之道,向往圣人的义理,吟咏《诗经》、《尚书》等各家之言,著作等身。然而您的才智已经足以辅佐圣明君主了。可是您在朝廷供职几十年,官职不过是一个侍郎,地位也只是一名执戟侍卫的小官。难道还有未尽的才能吗?为什么会这样呢?”东方先生说道:“这当然不是您能够自己说清楚的。那时候和今天不一样啊!当年张仪、苏秦的时候,周王朝已经衰微,诸侯们不再朝见天子,各国纷纷争夺权力,相互之间用武力相残,甚至形成了十二个国家鼎立的局面。那时只要拥有人才就能强大,失去人才就会灭亡,因此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说的话都会被人听从并付诸行动,身居高位享受荣耀。而现在并不是这样的时代了。当今圣明的皇帝在上位,德泽普照天下,诸侯们恭敬顺从,威望震动四方各族,把整个四海统一起来治理,生活安稳,团结一心,天下太平,人们和睦相处如同一家人一样,任何行动都能像在手掌中转动一般轻松自如。贤人与不贤之人有什么不同呢?如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多,大家都竭尽全力奔走说客之事,争相向朝廷进献策略,络绎不绝。每个人都竭尽全力追随道义,但由于生活的贫困困顿,有的人甚至失去了家园。如果张仪、苏秦与我现在生活在同时代的社会里,他们或许连一个做小官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期望他们能成为常侍侍郎呢?史书上说过:‘天下没有灾祸发生,即使有圣人出现也不会施展他的才能;上下和谐同心,即使有贤人出现也无法建立功绩。’所以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情况。尽管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致力于修养自身呢?诗经上说:‘钟声敲响在宫室之中,其声音传播到外面。鹤在长空飞翔九条弯路,其叫声响彻天空之上。’只要努力修身养性,又何必担忧不能扬名立业呢!太公望躬行仁义长达七十年,遇上了文王,得以施展自己的主张,被封在齐国,享受七百年的荣华富贵而不衰败。这就是读书人在当代日夜勤奋学习、实践道理的原因所在,他们也不曾停止过努力。现在这个时代虽然不被重视,但仍有许多人独自屹立着,过着孤立的生活。向上看看许由隐居在山野,向下观察接舆高歌出走,他们与范蠡齐名、忠诚于伍子胥相同。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中与志同道合的人们相互扶持、共同前行,很少有人成双作对、孤单一人。您何必对我疑惑不解呢?”于是在座的诸位先生默默无言地回答不出话来。
注释
- “张仪、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两人分别代表秦国与齐国的外交政策。
- “周室大坏”:指周王室衰微无力统治诸侯的局面。
- “侯朝”:诸侯不向周天子进贡。
- “力政争权”: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激烈的政治斗争。
- “相禽以兵”:指一些诸侯国间互相攻杀。
- “四海之外”:泛指整个天下。
- “德流天下”:德泽普及天下。
- “许由”:古代隐士。
- “范蠡”:春秋末年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和商人。
- “子胥”: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文种和伍子胥(伍员)兄弟二人都是著名的忠臣和谋士。
- “太公”:姜子牙,西伯昌姬姓之子,周文王姬昌之师。
- “鼓锺于宫”:比喻音乐悠扬悦耳。
- “鹤鸣九皋”:比喻志向高远。
- “四海”:指全国各地。
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东方先生对于时代变迁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文章首先指出苏秦和张仪的时代与当前的时代存在显著的差异,强调了时代更迭带来的变化。接着,通过东方先生的论述,探讨了历史人物如张仪、苏秦在不同时代的作为及其影响。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士人在当时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他们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的看法。
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对人物行为的分析,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格局的转变。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这种深刻的思考不仅体现在对过去的回顾中,更体现在对未来的预测和对现实的反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