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雍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诗句与译文对照
**古诗文摘抄: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
译文:
从前在传说中,上天命令南方正重负责管理天空,北方正黎负责治理大地。从唐尧到虞舜时期,继承并延续了重黎的后代,让重黎继续执掌这一责任,一直到了夏朝和商朝,所以重黎氏族世代都承担着天与地的秩序管理职责。
注释:
- 颛顼(zhuān xū):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帝帝号之一,是五帝之一。
- 南正重(zhèng):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主管天文星宿的神官。
- 北正黎(lí):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主管地理山川的神官。
- 唐虞(táng yú):指中国上古时期的两个朝代,分别为唐尧和虞舜。
- 继重黎之后:指的是接替重黎的后代。
- 夏商:指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分别为夏朝和商朝。
赏析
这段古文描述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秩序的管理,强调了天地之间有序运行的重要性。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对于宇宙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于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一段也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即天命观。重黎作为管理天地的神官,象征着国家政权的权威和神圣不可侵犯。而从历史角度分析,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对于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维护的重视。
《史记·七十列传》中的这一段文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神话传说的视角,同时展示了司马迁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