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楚、秦、赵为日者,各有俗所用。欲循观其大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闚其要,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曰:“于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第七十。
《史记·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在完成《史记》后,撰写的最后一部分,它不仅总结了《史记》的主要内容,也反映了司马迁个人的思想历程和历史观。下面是这首诗逐句释义以及译文:
齐、楚、秦、赵为日者:描述四国各自的风俗与占卜方式,用以预测吉凶。
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虽然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占卜方法,但它们都能用来判断吉凶。
略闚其要,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简要概述了关于龟策(占卜)的专篇内容。
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普通百姓对政治没有影响,但他们的生计可以通过适时的方式得到满足,智者对此有所研究。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统业:汉朝继承了五帝的遗留事业,继承了三代的传承。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周朝衰败,秦朝焚烧古文,诗书等文献丧失,导致古代的藏书散失。
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汉朝建立后,萧何制定法律制度,韩信完善军法,张苍制定了规章制度,叔孙通确定朝廷礼仪。
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随着汉朝的建立和发展,文学和诗歌逐渐兴盛起来。
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从曹参推荐盖公(即盖宽饶)开始,贾谊、晁错提倡申不害和商鞅的理论,公孙弘以儒家身份显名。
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天下的古籍和历史事实都汇集到了司马迁的笔下。
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司马迁继续他的父亲司马谈的工作,完成了《史记》的编纂。
曰:“于戏!余维先人尝掌斯事,显于唐虞,至于周,复典之,故司马氏世主天官:司马迁感慨地说:“我的祖先曾掌管这些事务,它在唐虞时期就已经闻名,到了周代,又重新执掌此事,因此司马氏家族世代主管天文官职。”
至于余乎,钦念哉!钦念哉!罔罗天下放失旧闻:至于我呢?我深感敬畏!我深深感到敬畏!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收集天下丢失的旧闻。
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记录帝王兴起的历史,追溯到最初的情况,观察事物的终结,观察事物的兴衰,进行考据分析。
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大致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的情况,记录了西汉和秦朝的历史,向上追溯到黄帝时代。
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编写了十二本纪,已经列出了条目。
并时异世,年差不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事的变化,年龄差距不明确。
作十表:编写了十种表格。
礼乐损益,律历改易:修订礼制和乐章,修改律吕与历法。
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讨论军事权谋、山川地理、鬼神迷信及天地之间的关系。
承敝通变:继承前人的不足,适应时代的变迁。
作八书:编写了八类书籍。
二十八宿环北辰:二十八星宿环绕北极星运转。
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三十根车轮辐条围绕一根轴心转动,运转无休无止。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辅佐和支持的重要官员伴随在身边。
忠信行道:忠诚诚实地践行道义。
以奉主上:以此侍奉君主。
作三十世家:编写了三十个世家的故事。
扶义俶傥:扶持正义、不拘小节的人。
不令己失时:不让自己在不合适的时候犯错。
立功名于天下:在世上取得功名。
作七十列传:《七十列传》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和概括。
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共有一百三十篇作品,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为太史公书:这部作品被司马迁称为“太史公书”。
序略:这是《史记》的序言部分,也是司马迁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性叙述。
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史记》内容的综述,也是司马迁个人生平的回顾。《太史公自序》通过详细叙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见解,展示了他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同时,这也标志着司马迁作为历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感得到了最终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