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槁之君朝齐,桓公问治民焉,复槁之君不对,而循口操衿抑心,桓公曰:「与民共甘苦饥寒乎?」「夫以我为圣人也,故不用言而谕。」因礼之千金。晋文公时,翟人有封狐、文豹之皮者,文公喟然叹曰:「封狐文豹何罪哉?以其皮为罪也。」大夫栾枝曰:「地广而不平,财聚而不散,独非狐豹之罪乎?」文公曰:「善哉!说之。」栾枝曰:「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于是列地以分民,散财以赈贫。
晋文侯问政于舅犯,舅犯对曰:「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贫,古之所谓致师而战者,其此之谓也。」
晋侯问于士文伯曰:「三月朔,日有蚀之,寡人学惛焉,诗所谓:『彼日而蚀,于何不臧』者,何也?」对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不可不慎也。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择人,三曰从时。」
诗句
- 说苑·政理 - 引用了《说苑》中的“政理”部分,讨论治国之道。
- 复槁之君朝齐,桓公问治民焉 - 描述了一位君主访问齐国,向齐桓公请教如何治理民众。
- 复槁之君不对,而循口操衿抑心 - 指君主不回答桓公的提问,而是保持沉默,并压抑自己的情感。
- 与民共甘苦饥寒乎 - 询问人民是否愿意与他们共同经历艰苦的生活。
- 夫以我为圣人也,故不用言而谕 - 暗示君主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圣人,不需要言语就能传达他的智慧和理念。
- 因礼之千金 - 通过礼仪来彰显价值和尊贵。
- 翟人有封狐、文豹之皮者,文公喟然叹曰: - 描述一个翟人在狩猎中捕获了一只狐狸和一只豹子的皮毛,文公因此而叹息。
- 封狐文豹何罪哉?以其皮为罪也 - 质疑为何要因为皮毛而处罚这些动物,指出真正的罪行在于捕猎本身。
- 地广而不平,财聚而不散,独非狐豹之罪乎? - 提出问题,为什么国家的土地虽然宽广但不平整,财富虽然聚集但无法分配给贫苦人民,是不是因为这些动物(此处指狐豹)的皮毛。
- 善哉!说之 - 称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 栾枝曰: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 - 栾枝提出了一种观点,即国家的土地虽广但未被平整,人民会努力使之平坦;财富虽多却未得到公正分配,人民会力争公平分配。
- 于是列地以分民,散财以赈贫 - 提议通过划分土地来分配民众,通过分配财富来救济贫穷。
- 晋文侯问政于舅犯 - 提到晋文侯向他的舅舅(舅犯)询问政治治理的方法。
- 分熟不如分腥,分腥不如分地;割以分民而益其爵禄,是以上得地而民知富,上失地而民知贫 - 主张通过分享食物(如熟食)来满足需求,分享食物比分享肉类更好;通过分享土地来让民众受益,从而增加他们的爵位和俸禄。这可以让人们感到国家的富裕,而当统治者失去土地时,民众会知道贫困的原因。
- 政有三而已:一曰因民,二曰择人,三曰从时 - 总结道,治理国家有三种方法:第一是依靠人民,第二是选择合适的人才,第三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译文
在《说苑·政理》中,讲述了君主朝拜齐国,向齐桓公请教如何管理民众的故事。然而,这位君主并未直接回答问题,而是选择保持沉默,压抑自己的情绪反应。他向齐桓公询问是否愿意与民众一起经历艰辛生活,并表达了对君主自认为是圣人的看法,认为无需言辞即可传递智慧。他通过礼仪来展现自己的重要性,同时指出翟人的猎物狐狸和豹子皮毛的问题,质疑为何要将皮毛作为惩罚的对象。他还进一步探讨了土地不平等和财富未能合理分配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领导者未能公平地处理这些事务。因此,他提出了通过划分土地来分配民众,通过分配财富来救济贫穷的解决方案。
晋文侯向舅犯(晋文公的舅舅)询问治理国家的方法。舅犯回答说,最好的治理方式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依靠人民;其次,选拔合适的人才;最后,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这三个原则共同构成了有效的治理基础。
赏析
这段文本通过古代的政治对话形式,展示了古代中国关于治国理念的讨论。它反映了当时对于政治领导、权力运用以及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实践智慧。通过对君主的反思和对治国策略的探讨,揭示了政治领导的核心任务不仅仅是治理民众,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行为来赢得民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此外,文中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即统治者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合理利用资源来达到社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