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故齐庄公好勇,不使斗争,而国家多难,其渐至于崔杼之乱。顷襄好色,不使风议,而民多昏乱,其积至昭奇之难。故至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虽驰传鹜置,不若此其亟。故君人者,共犹射者乎!于此豪末,于彼寻常矣。故慎所以感之也。夫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感于和;邹忌一徽,而威王终夕悲,感于忧。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人为之哀乐,县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其诚心弗施也。宁戚商歌车下,桓公喟然而寤。至精入人深矣。故曰: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延陵季子听鲁乐,而知殷、夏之风,论近以识远也。作之上古,施及千岁,而文不灭;况于并世化民乎!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抱质效诚,感动天地,神谕方外。令行禁止,岂足为哉!古圣王至精形于内,而好憎忘于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陈之以礼乐,风之以歌谣,业贯万世而不壅,横扃四方而不穷,禽兽昆虫,与之陶化,又况于执法施令乎!
淮南子 · 主术训
故民之化也,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故齐庄公好勇,不使斗争,而国家多难,其渐至于崔杼之乱。顷襄好色,不使风议,而民多昏乱,其积至昭奇之难。
注释:
「故民之化也」:因此民众的教化在于行动胜于言语。
「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民众的行为胜过他们所说的话语。
「齐庄公、顷襄」:指春秋时期的齐庄公和顷襄王。
「好勇、好色」:指喜好勇敢和美貌。
「崔杼」: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因政变被杀。
「昭奇」:指楚国昭王。
「渐」:逐渐。
「好斗」:喜欢争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强调了行为的重要性。齐庄公虽言“不使斗争”,但其行为导致社会动乱,最终导致了国家的危机;而顷襄王虽然“好色”,但未用“风议”引导民众(可能指的是政治上的建议或批评),而是让民众陷入混乱。这表明,即使君主在言论上表现出某种偏好,但如果这种偏好没有得到相应的实践或体现,最终也会引发问题甚至灾难。
“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
注释:
「汤之时」:指商朝时期。
「七年旱」:连续七年干旱。
「桑林之际」:桑林是古代帝王祈祷的地方。
「云凑」:聚集的云彩。
「千里之雨至」:形容大雨如注。
赏析:
这里描绘了一个古代帝王在面临自然灾害时,亲自到桑林祈祷的情景。通过这样的行为,他不仅展现了对人民的关心,而且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化了天地。雨水的到来象征了希望和生命的恢复,反映了帝王行为对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抱质效诚,感动天地,神谕方外”:
注释:
「抱质效诚」:抱着真诚的态度。
「感动天地」:感动天地之间的神灵。
赏析:
这一部分讲述了君主如果真诚地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他的真诚可以感动天地神灵,从而得到神灵的保佑和帮助。这反映了古代对于君权神授的一种看法。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记述和评论,表达了作者对于君主治国理念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统治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教导,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影响民众,使之感受到君主的诚意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