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子张问干禄,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他日从在陈蔡间,困,问行。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国行也;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孔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国必闻,在家必闻。”孔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国及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国及家必闻。”
翻译:
子夏对孔子说:“你是君子儒,不要成为小人儒。”
孔子去世后,子夏住在西河教授,是魏文侯的老师。他的儿子死了,哭泣时失明。
颛孙师,陈国人,字子张。比孔子小四十八岁。
子张询问如何获得俸禄,孔子说:“多听少言,对于疑问保持谨慎,其余的要谨慎实行,这样就会很少犯错;多看少犯错误,谨慎实行,就会减少后悔。言少错,行少悔,那么俸禄就在其中了。”
有一天,他们在陈蔡之间,处境困难,子张问孔子关于行动的事。孔子说:“说话诚实可靠,行动诚恳恭敬,即使到蛮貊(指边远落后的国家)去也能行得通;如果不诚实可靠,行动不诚恳恭敬,即使是在邻里乡里怎么行走呢?立于其位就能看到它存在于面前,坐车的时候就能看到它靠在车旁,然后才能前行。”子张把这话写在衣服上。
子张问:“士怎样才能被认为是通达的人?”孔子说:“你所谓的通达是指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家必定听闻,在国必然听闻。”孔子说:“这是听闻,不是通达。真正的通达者,质朴正直而爱好道义,善于察言观色,考虑事情要从下面人的角度出发,在家和在外都应当通达。而听闻,则是取仁于色而行为违仁,居住在那里而不产生疑惑,在家和在外都应该是听闻。”
赏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的总汇,其中“七十列传”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学生及弟子的事迹和思想。本段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讲述的是孔子与几位弟子之间的对话。
孔子教导子夏作为君子儒应避免成为小人儒。这体现了儒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性。君子儒追求的是道德的高尚和行为的端正,而小人儒则容易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孔子与子张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儒家的教育和学习方法。孔子教导子张要注重实践,不仅要多听多思,还要慎言慎行。这种教育方法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
孔子对子张的教诲也表达了他对弟子们的期许,即希望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诚实、恭敬的品质。这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一种引导。
这段对话反映了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通过对弟子们的日常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希望他们能在社会上发挥正面的影响。同时,这也显示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教育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