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斤。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秋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
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信亡走匈奴,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使樊哙留定代地。
诗句
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
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
上大惊,下扶太公。
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斤。
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秋九月,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信降匈奴。
七年冬十月,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斩其将。信亡走匈奴,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使樊哙留定代地。
译文
- 高祖回到栎阳后,每五天去太公那里一次。太公的家臣告诉太公:”上天要灭亡两个国家,土也要灭亡两个王。皇帝虽然是您的儿子,但也是人主;您是人臣,不能受人主的侮辱。怎么能让人主向人臣低头呢?如果这样,您的威望就不会建立起来了。”
- 后来高祖在朝见太公时,太公拄着扫帚迎接,并退到一边让路。高祖十分惊讶,亲自扶着太公。太公回答说:”皇帝是人主,怎么可以用我来扰乱天下的法律?”于是高祖接受了家臣的建议,赏赐给他五百斤金子。
- 在夏五月丙午这一天,高祖颁布诏书说:”人的最亲近的是父母,所以父亲有天下传给儿子,儿子有天下尊敬地传给父亲,这才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准则。过去天下大乱,战争不断,百姓痛苦不堪,我亲自率领军队,冒着危险,平定暴乱,封立诸侯,结束战争,让天下太平,这都是太公的教诲。现在的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们都已经称我为皇帝了,但太公没有封号,所以我今天把他称为
太上皇
。”
- 秋天九月,匈奴包围了韩王信于马邑,韩王信投降了匈奴。
- 七年冬十月,高祖亲率兵力攻打韩王信于铜鞮,击败了他的军队。韩王信逃到匈奴,他的将领曼丘臣和王黄一起立原来的赵国后人赵利为王,收集韩王信的溃散士兵,与匈奴共同抵抗汉朝。高祖从晋阳出发,接连作战,乘胜追击敌人,一直追击到楼烦。这时天气寒冷异常,许多士卒冻得手指都脱落了。最终抵达平城,被匈奴围困。七天后,利用陈平的计谋才得以突围而出。高祖命令樊哙留守代地。
注释
- 上归栎阳:指的是高祖(即刘邦)回到了他早年居住的地方——栎阳。
- 太公家令:指太公望(吕尚)的家人或近臣对太公说的话。
- 天亡二日,土亡二王: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将灭亡两个国家,地上也将灭亡两个王。这里的”亡”表示灭亡的意思。
- 皇帝虽子:虽然皇帝是你生的,但他仍是人主;你只是人臣,不应受人主的羞辱。
- 太公家令说…如此,则威重不行:这句话是家令对太公说的话。他认为高祖应该尊重太公,不应该让他屈居人下。否则的话,太公的威望就无法树立起来。
- 后上朝…上大惊:这里指的是当高祖在朝见太公时的情景。太公拄着扫帚迎接他,并后退让他行走以示敬意。高祖因此感到惊讶和不安。
- 于是上心善家令言:意思是因此高祖开始重视家令的建议并采纳他的建议。
- 赐黄金五百斤:高祖因为家令的建议而赏赐了他五百斤金子。
- 诏曰:这是高祖发布的诏书。
- 人之至亲:这里指的是父子之间最为亲近的关系。
- 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有天下的责任是要传给子孙后代。
- 故人之至亲:同样指的是父子之间的关系。
- 故曰父有天下传归于子:这里重复强调了“故”字,表明这是一种传统观念。
- 人主:这里指的是人君,即皇帝。
- 人臣:这里指的是人臣,也就是太公。
-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这句话批评了高祖的行为,认为如果他能尊重太公而不是让他屈居人下,那么太公的威望就能树立起来。否则的话,太公的威望就无法确立。
- 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这句话描述了高祖去太公家时的情景。太公拄着扫帚迎接他,并后退让他行走以示敬意。这反映了太公的尊贵地位和他与高祖之间的君臣关系。
- 大惊:下扶太公:这里的“下”是指高祖自己。当太公突然站起来迎接他时,高祖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安,因此亲自扶着太公坐下。
- 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句话是太公的回答。他认为高祖这样做是不合适的。作为皇帝,他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地位而违反法律规定。
- 乃上心善家令言:这里是说高祖听从了家令的建议。
- 于是上心善家令言:再次提到“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表示高祖决定接受家令的建议。
- 赐黄金五百斤:这是高祖因为接受家令的建议而赏赐给他的金子。
- 夏五月丙午:这是农历的一个日期。
- 诏曰:这是高祖发布的诏书。
-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矣:这句话是对“人之至亲”的解释。在这里,它强调了父子关系的重要性。
- 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然:这句话重复强调了“然”字。它表达了一种传统观念:父亲应该将天下传给儿子,而不是让儿子成为统治者。
- 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这里的“诸王”指的是各地的诸侯国王;“通侯”指的是侯爵;“将军”指的是高级将领;“群卿”指的是朝廷中的官员;“大夫”指的是低级贵族。这些人物都已经称呼高祖为“皇帝”了。
- 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这里的“今”指的是现在。这句话意味着现在高祖已经将太公尊称为“太上皇”。
- 匈奴围韩王信于马邑: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匈奴军队包围了韩王信所在的城市马邑。
- 信降匈奴:这里的“降”意味着屈服或投降。韩信最终选择向匈奴投降。
- 七年冬十月:这是农历的一个日期。
- 上自将击韩王信于铜鞮:这里的“铜鞮”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境内。高祖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韩王信。
- 斩其将:信亡走匈奴:这句话描述了战斗的结果。韩信的将领被斩杀了,韩信本人逃亡到了匈奴。
- 其将曼丘臣、王黄共立故赵后赵利为王:收信散兵:与匈奴共距汉:上从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使樊哙留定代地:这段话描述了韩王信失败后的情况以及后续的发展。曼丘臣和王黄在失败后联合立了原来的赵王后裔赵利为王,并重新集结残余的部队继续对抗匈奴。高祖从晋阳出发,连续作战,取得了胜利,一直追击到楼烦地区。然而由于天气寒冷,许多士卒受伤甚至冻死。最终到达平城后被匈奴围攻。经过七日的艰难努力,他们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