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诏曰:“前昌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遣将军灌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平与太尉勃等谋夺产等军。朱虚侯章首先捕斩产。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揭夺吕禄印。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十二月,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徙琅邪王泽为燕王。吕氏所夺齐、楚地皆归之。尽除收帑相坐律令。

正月,有司请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也。诏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飨也,天下人民未有惬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体。吴王于朕,兄也;淮南王,弟也:皆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有司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且千岁,有天下者莫长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高帝始平天下,建诸侯,为帝者太祖。诸侯王、列侯始受国者亦皆为其国祖。子孙继嗣,世世不绝,天下之大义也。故高帝设之以抚海内。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因赐天下民当为父后者爵一级。封将军薄昭为轵侯。

诗歌逐句释义及译文

第一句:

原文: 汉书 · 纪 · 文帝纪 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见于高庙。
译文: 《汉书》记载的汉文帝刘恒元年冬十月辛亥日,皇帝在高庙接见了诸侯王和其他官员。

第二句:

原文: 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诏曰:“前昌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遣将军灌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平与太尉勃等谋夺产等军。”
译文: 派遣车骑将军薄昭前往代国迎接皇太后,并下诏书说“前昌邑王自己被任命为相国,吕禄担任上将军,擅自派遣将军灌婴带领军队攻击齐地,想要取代刘氏。灌婴留守荥阳,和诸侯合谋来诛杀吕氏家族。吕产企图作恶,丞相周勃和太尉陈勃等人谋划夺取吕产等人的军权”。

第三句:

原文: 朱虚侯章首先捕斩产。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揭夺吕禄印。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译文: 朱虚侯章首先逮捕并斩杀了吕产。太尉周勃亲自率领襄平侯通持节接受诏令进入北军。典客揭开夺走了吕禄的印玺。另外增加赐予太尉周勃的食邑万户,赐给黄金五千斤。丞相周平、将军灌婴的食邑各三千户,赐金二千斤。朱虚侯章、襄平侯通的食邑各两千户,赐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第四句:

原文: 十二月,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徙琅邪王泽为燕王。吕氏所夺齐、楚地皆归之。尽除收帑相坐律令。正月,有司请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也。诏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飨也,天下人民未有惬志。今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体。吴王于朕,兄也;淮南王,弟也:皆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朕甚不取。”有司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且千岁,有天下者莫长焉,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高帝始平天下,建诸侯,为帝者太祖。诸侯王、列侯始受国者亦皆为其国祖。子孙继嗣,世世不绝,天下之大义也。故高帝设之以抚海内。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子启最长,敦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因赐天下民当为父后者爵一级。封将军薄昭为轵侯。

第五句:

原文: 于是遂立赵幽王的儿子遂为赵王,又把琅邪王刘泽改封为燕王。对吕氏家族所夺取的齐国和楚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他们。彻底废除了关于收缴逃亡人口和连坐的法律条令。一月,有关官员请求尽早确立太子地位,这是因为尊崇宗庙的缘故。皇帝回答说:“我如果不贤德,上天的神灵没有歆享我们的功德,天下人民都没有满意。即使我不能广泛地征求天下贤圣有德的人来治理天下,却要提前确立太子,这是对我自己的不尊重。这样说会给天下人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你安心吧!”有司说:“提前确立太子,是为了重视宗庙和社稷,不要忘记天下大事。” 皇帝说:“楚王是我的叔父,年纪虽大,但见识过许多天下的道理和国家的体统;吴王是我的哥哥;淮南王是我弟弟:他们都秉承德行来辅助我,难道他们不早吗! 诸侯王和皇室亲属中的兄弟都有功臣,有很多贤人和有道德的人,如果大家都推荐有才能的人来辅佐我无法继续治理国家,这就是国家的福气,天下的福祉。现在如果不根据他们的功绩去选择人才建立继承人,却一定要儿子,人们会说我在忘记有德有才的人而偏袒儿子。这不是用来担忧天下的方法。我对此非常不满意。”有司坚持地说:“古代殷朝、周朝都有强大的国家,国家的安定持续了一千多年,拥有天下的没有比得上他们的,他们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建立继承人。设立继承人一定要从儿子开始。这渊源可以追溯得很遥远。当初汉高祖刚刚平定天下,建立了诸侯国,成为开国皇帝的始祖。诸侯王、列侯最初接受封国的人都应被视为该国的先祖。子孙相继不断,世代相传,这是天下的大义。因此汉高祖设置这些制度来安抚天下。现在放弃适宜的继承人而重新挑选诸侯王和皇族子弟中的人选,不是汉高祖的本意。重新考虑这件事是不合适的。子启最长, 性情敦厚仁慈,建议立他作为太子。”皇帝同意了这一意见,于是赏赐天下应成为父亲的人爵位一级。同时封将军薄昭为轵侯。

注释与分析

这首诗歌通过对汉朝初期的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汉文帝在政治、道德和治理方面的成就及其深远影响。诗中不仅反映了汉文帝的治国策略,还体现了他对道德和法治的重视,以及对宗室成员的关爱和支持。通过这首诗歌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的政治制度和皇帝的统治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