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高祖十一年,诛陈豨,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之,谋立代王。语在《高后纪》、《高五王传》。

大臣遂使人迎代王。郎中令张武等议,皆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称疾无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袒左,为刘氏,畔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犹豫未定。卜之,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又何王乎?”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见太尉勃,勃等具言所以迎立王者。昭还报曰:“信矣,无可疑者。”代王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至高陵止,而使宋昌先之长安观变。

诗句

1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 - 这是诗的开头,描述了文帝的身份背景。

  1. 高祖十一年,诛陈豨,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 描述了文帝在高祖时期的重要行动和成就。
  2. 十七年秋,高后崩,诸吕谋为乱,欲危刘氏。 - 这一句讲述了高后去世后,诸吕企图发动政变的情况。
  3.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共诛之,谋立代王。 - 这一句提到了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朱虚侯刘章等人共同策划的行动。
  4. 群臣遂使人迎代王。 - 描述了群臣如何采取行动迎接代王的场景。
  5. 郎中令张武等议,皆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 这一部分展示了郎中令张武等对大臣们的看法。
  6. 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称疾无往,以观其变。 - 描述了大臣们的担忧及建议。
  7.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 中尉宋昌给出了他对局势的看法。
  8.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袒左,为刘氏,畔诸吕,卒以灭之。 - 描述了太尉在关键时刻的行动及其结果。
  9.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 强调了这是天命的结果,而不是人为的努力。
  10.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 - 提出了即使大臣想要改变现状,但百姓也不会支持他们的观点。
  11. 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 描述了代王的优势和地位。

译文

孝文帝是高祖的孙子,母亲是薄姬。在高祖十一年,他诛杀了陈豨,平定代地,被封为代王,建都中都。在高后的十七年秋天,高后去世后,诸吕计划发动政变,想要危及刘氏家族。为了稳定局势,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和朱虚侯刘章等人联合起来诛杀了吕氏家族。大臣们担心诸吕的阴谋会成功,因此建议迎立文帝为王,希望观察形势的变化。郎中令张武和其他大臣都认为汉朝的大臣都是过去的将领,熟悉军事战术,有很多计谋和欺诈行为。他们的主要忧虑只是畏惧高帝和吕太后的强大势力。现在,诸吕已经被诛杀,新的动乱已经发生在京城。大臣们以迎立文帝的名义行动,实际上并不可信。建议文帝称病不去,观察形势的发展。中尉宋昌进言道:“大臣们的提议都不对。秦朝失去了政权,英雄豪杰纷纷崛起,人人都认为自己是得到的人,多达数万人。但是最终能够登上天子宝座的是刘姓家族,天下已经绝望了,这一点很清楚。高帝的子孙相互之间有权力上的制约,这就是所谓的磐石之宗。天下人认为他们强大无比。汉朝建立之后,废除了秦朝繁琐复杂的法律制度,简化法律,施行仁爱和恩惠政策,人人都感到安心,难以撼动。以吕太后的严厉态度,立诸吕为诸侯王,掌握大权专制统治,然而太尉以一个节度进入北军,一声号召,士兵都露出左臂表示忠于刘氏,反对诸吕的统治,最终消灭了他们。这是天命所归,不是人力所能及的。现在大臣虽然想发动政变,但百姓不会支持他们。他们的党羽怎么能保持专一呢?内部有朱虚侯、东牟侯的亲近关系,对外又怕吴、楚、淮南、琅邪、齐、代等强大的势力。如今高帝的儿子只有淮南王和大王,而且大王年龄最长,被世人称赞为贤明圣明仁义孝顺,因此大臣们根据天下人的心情想要迎立大王即位,大王不要怀疑。”文帝听从了太后的建议,决定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观察情况。

注解

  1. “孝文皇帝”:指西汉时期的皇帝刘启(即汉文帝), 他是前高帝刘邦的儿子。
  2. “高祖十一年”:这里指的是公元前195年,刘启在位期间发生的事件。
  3. “诛陈豨”:诛杀陈豨是当时的政治斗争之一,旨在削弱异姓诸侯王的权力。
  4. “中都”:古代地名,这里可能是指首都长安附近的区域。
  5. “群臣遂使人迎代王”:这里的“群臣”指的是朝中的文武百官。“代王”指当时的代国国王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遂”表示“就”。
  6. “郎中令张武等议”:郎中令张武是朝廷中的官职名称,负责宫廷警卫和侍卫工作。“议”表示讨论或建议。
  7. “夫秦失其政”: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秦朝政治失败的回顾和反思。
  8. “豪杰并起”:指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众多有才能的人相继崛起。
  9. “刘氏也,天下绝望”:这句话表明作者认为刘邦家族是天命所归,其他所有力量都已经失去希望。
  10. “高帝王子弟”:高帝的子女们。
  11. “盘石之宗”:形容稳固如磐石的家族或国家基础。
  12. “今大臣虽欲为变”:现在的大臣虽然想要有所作为或变化。
  13. “百姓弗为使”,意思是老百姓不支持他们的举动。
  14. “内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内部的诸侯王害怕吴国的孙权、楚国的项羽、淮南王的刘长、琅邪王的刘泽、齐王的田横、代王的刘恒等强大的力量。
  15.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现在高帝的后代中只有淮南王与大王(指汉文帝)是真正拥有合法地位和实力的。
  16. “大王又长”,暗示文帝年纪较大且有威望。
  17. “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文帝被认为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仁慈善良且孝顺父母。
  18. 最后一段是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总结和评论。

赏析

这段诗歌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事件。它不仅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同时也反映了汉文帝的性格和治国策略。通过对大臣们的态度和行为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汉文帝的肯定和支持。同时,诗歌也体现了一种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评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