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有司请立皇后。皇太后曰:“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
诏曰:“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又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有司请令县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楚元王交薨。
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
诗句:三月,有司请立皇后。皇太后曰:“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
译文:三月初,有官员请求立皇后。皇太后说:“立我儿子刘启的生母窦皇后为皇后。”
注释:三月,指农历的三月,古代以干支纪年。有司,即官员或大臣。请立皇后,是指官员们请求朝廷决定立谁为皇后。皇太后,是指汉文帝刘恒的妻子薄姬。曰,是说的意思。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是指根据刘启(汉文帝刘恒的儿子)的母亲窦皇后的情况来决定她是否应该成为皇后。
赏析:这首诗记录了西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的一个重要事件,即他的母亲窦皇后被选为皇后。这个决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因为窦皇后的背景和能力都受到了高度的评价。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社会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刘恒作为皇帝的智慧和决断力。
”`
诗句:诏曰:“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而莫之省忧。为悯父母将何如?其议所以振贷之。”又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译文:诏书中说:“现在正是春天,所有草木都在享受生长的乐趣,而我们的百姓中有鳏夫寡妇、孤儿、独身的老人、贫穷困苦的人却可能濒临死亡,却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疾苦。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因此我们需要讨论出一些帮助这些人的办法。”又说:“老年人没有丝绸就不能取暖,没有肉就不能吃饱。现在新年刚到,却不按时派人去问候老人,还没有任何布帛酒肉的赏赐,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天下的子孙孝敬他们年老的父母呢?现在听说那些应该接受救济的人,有的用陈谷来充饥,这难道符合让老人得到照顾的意思吗?请制定一个明确的法令。”
注释:诏曰,是古代帝王下达命令的方式。方春和时,草木群生之物皆有以自乐,是指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茂盛的景象。而吾百姓鳏、寡、孤、独、穷困之人或阽于死亡,是指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困苦,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莫之省忧,是指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处境。悯父母,是同情父母的遭遇,感到他们应当得到帮助。其议所以振贷之,是指讨论出一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振贷,是救济的意思。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是说老年人没有丝绸就不能保暖,没有肉就不能吃饱。岁首,是指新年刚到的时候。不时,是不按时的意思。使人存问长老,是指派人问候老人。吏禀,是对官吏的一种称呼。当受鬻者,是指那些接受救济的人。或以陈粟,是指有些人用陈谷来充饥。岂称养老之意哉,是说这样的做法怎么能符合让老人得到照顾的意思?具为令,是制定一个明确的法令。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汉文帝刘恒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他对老人的尊重。他在诏书中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种关怀民生的态度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也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同时,这首诗也强调了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