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注释】
-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与老子并称“孔老”,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格局。
- “斯民”:指平民百姓;斯,此,这。
- 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 “所以”:用来……的原因,用以表示某种做法或行为的目的或作用。
- 直道而行:正直无私地行事,不偏私、不徇私情。
- 罔密文峻:法律严密,政令严正,刑罚严厉。
- 奸轨不胜:邪恶不正之人难以逃脱法网。
- 烦苛:烦杂繁琐苛刻的法令。
- 恭俭:恭敬节俭。
- 文景: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的合称。
- 五六十载之间:大约五十到六十年之间。此处用来形容汉朝在孝景帝统治期间的时间长度。
- 移风易俗:改变风气,使风俗变得淳朴善良。
- 黎民醇厚:百姓朴实善良。
【译文】
孔子曾说:“这些民众正是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能够正直无私地行事的根本原因。”确实如此啊!周朝、秦朝的法律虽然严谨,但邪恶不正之人还是难以逃脱法网。汉朝建立后,扫除繁杂苛刻的法令,与民休息。到了孝文帝时期,更是推崇恭敬节俭,孝景帝继承了这一传统,在大约五十到六十年的时间里,使得风气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老百姓变得淳朴善良。周代有成康之治,汉代有文景之治,真是美好极了。
【赏析】
这首诗是对西汉初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颂扬,通过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古代贤君圣政的赞美之情。诗中以孔子的言论为引,指出了古代理想政治的核心——即统治者应以公正无私的态度治理国家,使国家和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随后,诗人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周朝的文、景之治,汉代的文、景之治,来进一步论证这种政治理念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总结了这段历史,强调了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美好景象,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作者对于古代贤君圣政的崇高敬意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