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六月,赦天下。
秋七月乙亥晦,日有蚀之,既。
八月,改始元为元凤。
九月,鄂邑长公主、燕王旦与左将军上官桀、桀子票骑将军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谋反,伏诛。初,桀、安父子与大将军光争权,欲害之,诈使人为燕王旦上书言光罪。时上年十四,觉其诈。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国家忠臣,先帝所属,敢有谮毁者,坐之。”光由是得尽忠。语在燕王、霍光《传》。
冬十月,诏曰:“左将军安阳侯桀、票骑将军桑乐侯安、御史大夫弘羊皆数以邪枉干辅政,大将军不听,而怀怨望,与燕王通谋,置驿往来相约结。燕王遣寿西长、孙纵之等赂遗长公主、丁外人、谒者杜延年、大将军长史公孙遗等,交通私书,共谋令长公主置酒,伏兵杀大将军光,征立燕王为天子,大逆毋道。故稻田使者燕仓先发觉,以告大司农敞,敞告谏大夫延年,延年以闻。丞相征事任宫手捕斩桀,丞相少史王寿诱将安入府门,皆已伏诛,吏民得以安。封延年、仓、宫、寿皆为列侯。”又曰:“燕王迷惑失道,前与齐王子刘泽等为逆,抑而不扬,望王反道自新,今乃与长公主及左将军桀等谋危宗庙。王及公主皆自伏辜。其赦王太子建、公主子文信及宗室子与燕王、上官桀等谋反父母同产当坐者,皆免为庶人。其吏为桀等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除其罪。”
夏六月,赦天下。
秋七月乙亥晦,日有蚀之,既。八月,改始元为元凤。九月,鄂邑长公主、燕王旦与左将军上官桀、桀子票骑将军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谋反,伏诛。初,桀、安父子与大将军光争权,欲害之,诈使人为燕王旦上书言光罪。时上年十四,觉其诈。后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国家忠臣,先帝所属,敢有谮毁者,坐之”。光由是得尽忠,语在燕王、霍光传。
冬十月,诏曰:“左将军安阳侯桀、票骑将军桑乐侯安、御史大夫弘羊皆数以邪枉干辅政,大将军不听,而怀怨望,与燕王通谋,置驿往来相约结。燕王遣寿西长、孙纵之等赂遗长公主、丁外人、谒者杜延年、大将军长史公孙遗等,交通私书,共谋令长公主置酒,伏兵杀大将军光,征立燕王为天子,大逆毋道。故稻田使者燕仓先发觉,以告大司农敞,敞告谏大夫延年,延年以闻。丞相征事任宫手捕斩桀,丞相少史王寿诱将安入府门,皆已伏诛,吏民得以安。”又曰:“燕王迷惑失道,前与齐王子刘泽等为逆,抑而不扬,望王反道自新,今乃与长公主及左将军桀等谋危宗庙。王及公主皆自伏辜。其赦王太子建、公主子文信及宗室子与燕王、上官桀等谋反父母同产当坐者,皆免为庶人。其吏为桀等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除其罪。”
《汉书·纪·昭帝纪》是汉代历史学家班固编纂的一部记录汉朝历史的重要作品,其中详细记载了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在位十三年间的史事。这段历史不仅展现了刘弗陵的生平与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变迁。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 诗句翻译:
- 夏六月,赦天下
译文:夏季的六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 秋七月乙亥晦,日有蚀之,既
译文:秋季七月三十日发生日食,日蚀现象已经停止。
- 八月,改始元为元凤
译文:秋季八月,将始元改为元凤。
- 九月,鄂邑长公主、燕王旦与左将军上官桀、桀子票骑将军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谋反,伏诛
译文:秋季九月,鄂邑长公主、燕王刘旦以及左将军上官桀、其子票骑将军霍光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人密谋造反,被汉武帝处死。
- 赏析:
- 诗中描述了汉昭帝在位期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昭帝即位时只有八岁,由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助处理国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昭帝逐渐接触到朝政事务,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挑战,包括与权臣的斗争以及如何处理后宫嫔妃的问题。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昭帝的个人经历,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矛盾与复杂性。
- 诗中还提到了昭帝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改始元为元凤”表明昭帝时期对历法进行了调整,这可能与其统治风格的变化有关。这些事件都展示了昭帝时期的政治动态和社会变革。
- 诗歌通过对昭帝及其周围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宫廷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诗中的一些句子如“燕王旦与左将军上官桀等谋反”,不仅描绘了昭帝面对的挑战,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通过这种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和评价。
- 诗歌中的语言运用也十分精妙,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词来增强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首诗不仅是对汉昭帝刘弗陵个人生活和事迹的记录,也是对其统治时期社会政治状况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西汉初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