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刘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皆封为列侯。

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

闰月,立梁孝王玄孙之耳孙音为王。

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有司议曰:“礼,臣不殇君。皇帝年十有四岁,宜以礼敛,加元服。”奏可。葬康陵。诏曰:“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故不及有遗诏。其出媵妾,皆归家得嫁,如孝文明故事。”

赞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

诗句:

  • 羲和刘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雍,令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
  • 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
  • 征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
  • 闰月,立梁孝王玄孙之耳孙音为王。
  • 冬十二月丙午,帝崩于未央宫。大赦天下。有司议曰:“礼,臣不殇君。皇帝年十有四岁,宜以礼敛,加元服。”奏可。葬康陵。诏曰:“皇帝仁惠,无不顾哀,每疾一发,气辄上逆,害于言语,故不及有遗诏。其出媵妾,皆归家得嫁,如孝文明故事。”
  • 赞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

译文:

  • 羲和刘歆等四人负责治理明堂和辟雍,要求汉朝的制度要与周文王的灵台和周公的洛邑相同。
  • 太仆王恽等八人负责推广风俗,宣扬德行教化,使各国人民都达到统一标准。
  • 全国各地都被征集到长安来贡献各种知识,他们被派遣去京城长安。
  • 闰月(闰九月),立刘音为梁孝王的孙子。
  • 冬季十二月初七,皇帝在未央宫去世。全国实行大赦。官员们讨论说:“按照礼法,臣子不应夭折君主。皇上只有十四岁,应该按照礼节处理后事,穿上成人的衣服。”皇帝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埋葬于康陵。皇帝下诏说:“皇帝仁慈宽厚,没有不考虑百姓的悲哀。每当疾病发作,气息就会上升逆行,损害言语,所以来不及留下遗诏。将宫女们放还家中让她们可以结婚,就像孝明皇帝时一样。”
  • 赞词:孝平时期,政权从王莽手中出现,表彰美德,显示功绩,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观察他的文辞,远方的少数民族都不服从他的统治;美好的征兆和吉兆接连不断地出现,歌颂的声音也随之而起。到了上天的异常现象出现在上面,百姓对朝政感到不满,王莽也无法做到文章上的造诣了。

赏析:

这段历史记载涉及多个方面:政治变革、文化推广、社会政策以及自然灾害的应对。它展示了一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维度的历史面貌。

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来看,此段记录了王莽如何通过政治手段改变汉朝的政治结构,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秩序,这种改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特别是刘歆等人的努力,旨在模仿古代贤王的理想,这反映出王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巩固其权力。

关于文化推广的部分,描述了王莽鼓励各地的知识精英贡献智慧和才能给朝廷,这一措施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对于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文中提及了对地方风俗的推广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注,反映了王莽试图通过这些措施来提升国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当面对自然灾害时,如闰月立新王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灾变的反应和处理。王莽在此事件中的决策和反应,体现了其政治智慧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这段历史记载提供了一幅汉代末期社会的多维画面,既有政治革新的尝试和努力,也有文化教育的推广和个人命运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灾害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