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于是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其《诗》曰:“四之日举止,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妇子,聿为改岁,入此室处。”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译文】
在乡里叫庐,在城市称为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常,五常为州,五州为乡。乡,有一万二千五百户。邻长位下士,从以上,逐渐升高一级,直至乡中则为卿。于是,村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其《诗》曰:“四之日举止,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又曰:“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嗟我妇子,聿为改岁,入此室处。”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春将出民,里胥平旦坐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毕出然后归,夕亦如之。入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班白不提挈。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与歌咏,各言其伤。
【注释】
- “在野曰庐”:指乡里的居民居住在自己的住所。
- “在邑曰里”:指城市里的居民住在自己的住所或街坊内。
- “五家为邻”:指邻里关系紧密,每家都有邻居可以相互帮助。
- “五邻为里”:指邻里关系更加紧密,每里都有邻里可以相互帮助。
- “四里为族”:指邻里关系更进一步紧密,每个族都是一个整体。
- “五族为常”:指邻里关系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形成了一种常规或习惯。
- “五常为州”:指邻里关系达到了极致,每个州都拥有良好的邻里关系。
- “五州为乡”:指整个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邻里关系,实现了和谐的社会状态。
- “乡,万二千五百户也”:指乡里有一万二千零五十户的居民。
- “邻长位下士”:指邻长的职位较低,但依然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 “春将出民”:指春天的时候,人们需要外出进行农作或其他活动。
- “里胥平旦坐于右塾”:指里胥在黎明时分就坐在右塾的位置上等待任务。
- “班白不提挈”:指老人和儿童不会因为年龄大或小而被特殊对待或照顾。
- “冬,民既入”:指冬天来临,人们已经回到家中准备过冬。
- “妇人同巷”:指妇女们会聚集在一起进行某种活动。
- “相与歌咏”:指妇女们一起唱歌、吟诗等娱乐活动。
- “各言其伤”:指妇女们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