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其《诗》曰:“有CA56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余三年食,进业曰登;再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
”`
汉书 · 志 · 食货志上
是月,余子亦在于序室。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其《诗》曰:“有CA56凄凄,兴云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民三年耕,则余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三考黜陟,余三年食,进业曰登;再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繇此道也。
注释:
- 是月:这个月。
- 余子亦在于序室:我的儿子也处于秩序之中。
- 八岁入小学:八岁时进入小学。
- 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学习六甲、五行、计算等事务。
- 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开始了解家庭中长幼的顺序。
- 十五入大学:十五岁进入大学。
- 学先圣礼乐:学习圣人的礼仪和音乐。
- 而知朝廷君臣之礼:并知道朝廷中君臣之间的礼仪。
- 其有秀异者:那些有特殊才能的人。
- 移乡学于庠序:将地方学校迁移到学校。
- 庠序之异者:不同的地方学校。
- 移国学于少学:将国家大学迁移到较小的学校。
- 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于天子:诸侯每年向天子推荐不同的地方学校的特别之处。
- 学于大学:在大学学习。
- 命曰造士:这被称为造士(即选拔人才的意思)。
- 行同能偶:行为相同、能力相当。
- 则别之以射:然后通过射箭来区别。
- 然后爵命焉:然后给予官位。
- 孟春之月:孟春时节。
- 群居者将散:居住在一起的人们即将分离。
- 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使者摇响木铎在道路上游行,采集民间歌谣。
- 献之大师:献给太师。
- 比其音律:比较其音律。
- 以闻于天子:并向天子报告。
-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因此说,君王不用观察窗户就能知晓天下。
- 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这是先王管理土地、安置百姓的方法,通过富裕和教育来实现。
- 故孔子曰”…“”…”:这里引用了孔子的话。
- 道千乘之国:指导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
- 敬事而信:尊敬并遵守职责。
- 节用而爱人:适度使用物资并且对人友好。
- 使民以时:根据农时进行耕种。
- 先公而后私:优先考虑公共利益。
- 其《诗》曰”有CA56凄凄…“”…”:《诗经》中的一首诗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 故民皆劝功乐业:因此民众都会努力工作,乐于从事正当的职业。
- 先公而后私:优先完成公事再处理私事。
- 其《诗》曰:“有CA56凄凄…“”…”:《诗经》中的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和谐的状态。
- 廉让生而争讼息:廉洁谦让产生后,争斗和诉讼减少了。
- 故三载考绩:因此每年进行考核。
- 三考黜陟:三次考核之后晋升或贬退。
- 余三年食:剩余的三年口粮。
- 进业曰登:增加功绩称为升迁。
- 再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再次强调如果有君主,必须经过一代人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
译文:
在汉代,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学习和积累知识,包括农业、礼乐教育和商业知识等。例如,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基本的农耕技能和基本礼仪,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会继续接受更高级的教育,如学习古代圣贤的礼仪和音乐等。这种系统的教育体系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规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孟春时节,由于天气转暖,人们从寒冷的环境中走出来进行户外活动。这时,人们会收集各种信息和数据,并将其献给国家的大师们进行分析和研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统治者更好地了解全国的情况,还可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汉朝时期还鼓励人们在社会上传播诗歌、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以此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文化修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这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汉书·食货志上》不仅记录了汉代丰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还展示了当时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与追求。通过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