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ED54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赋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诗句解读及翻译####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解释: 管子说:“如果仓库里的粮食足够充足,人们就能知道什么是礼仪。”但是,如果人民生活困苦,那么他们就无法实现有序治理。自古以来,从未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古代的人们说:“一个人不耕种,就会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就会受冻。”这说明了生与用之间的不平衡,就会导致物资的枯竭。古代治理国家时,能够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他们的积蓄是值得信赖的。而现在却背离这种原则,追求末业,吃的人很多,这是对天下的巨大损害;淫侈之风日益盛行,这是对天下的巨大负担。残害和暴行横行,没有人能制止;国家的大命将要泛滥,却没有人能挽救。生养的人很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能不受损害呢?汉朝存在了将近四百年,公家和私人的积累还是很可观的。但失时不下雨,农民将四处逃荒;灾年收成不好,民众甚至会卖爵位、子嗣。这些情况已经听闻了很多次,哪还有人愿意为了天下的危难而如此呢?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解释: 世上有时也会有饥荒和丰收,这是天命的正常表现,就像大禹和商汤一样。但如果不幸发生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干旱,国家又能怎样互相慰问呢?突然边境有紧急情况,几十万人的军队,国家又怎能供给呢?战争与旱灾相互夹击,导致天下百姓贫困,有能力的人聚集起来进行反抗,疲惫不堪的老者和老人不得不交换儿女来换取生存。在政治没有完全畅通的情况下,远处的有能力的人也会一起崛起并争夺权力。这时,人们才会震惊并寻求对策,难道还会有人受害吗?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资源分配的失衡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和灾难性后果。从管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当人民的生计受到威胁时,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将难以维持。文中通过描述一个典型的困境(旱灾导致的饥荒)以及因应措施的缺乏,揭示了资源分配不当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同时,诗中提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表明了当时国家管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