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亡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梁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为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诗句释义与译文
解析汉书食货志上文句意及其社会影响

  1. 诗句原文及注释
  • 诗句:“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 注释:此句表达了对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关注,强调了食物和衣物的重要性。
  1. 诗句翻译
  • 译文:寒冷对于衣服的需求,不需要额外的温暖;饥饿对于食物的需求,不需要美味佳肴。当饥饿和寒冷同时降临时,人们会不顾一切地去获取食物和衣物,即使这种行为可能会让人失去廉耻。
  1. 诗句赏析
  • 赏析:“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这两句诗深刻描绘了古代人民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 通过强调食物与衣物的基本需求,诗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即贫困与饥饿之间的矛盾。
  1. 社会背景分析
  • 社会背景:西汉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和经济困难,人民的生活状况极其艰难。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即人民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忍受极端的困境。
  • 经济状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民的生产活动受到严重限制,导致食物和衣物短缺。这使得人民更加关注基本生活需求,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享受。
  1. 历史影响
  • 历史影响:这首诗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了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文献之一,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 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关注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并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 结论
  • 总结:《汉书·食货志》中的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古代人民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它不仅是对汉代社会实际情况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我们应该从这首诗中汲取智慧,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努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