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以除罪。始造苑马以广用,宫室、列馆、车马益增修矣。然娄敕有司以农为务,民遂乐业。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C03D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于是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
汉文帝时期实施的“入粟边”政策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它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农民的支持。该政策的目的在于鼓励民间向边疆地区输送粮食,以换取爵位和免除赋税等优惠,这在当时是对农业生产力的一种有效激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六百石为上造:
- 含义解读:根据汉朝的法律,六百石的爵位相当于中等地主阶级的身份。这个等级的获得者可以享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权。
- 政治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动员大量的农民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来,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稳定的税收来源。
- 四千石为五大夫:
- 含义解读:四千斤的爵位相当于高级地主阶级,可以享受到更多的荣誉与权益,如免税权等。
- 政治意义:这种制度的设置使得社会阶层更加明确,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同时增强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稳定性。
- 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 含义解读:一万二千石的爵位是最高层次,象征着极高的地位和权力,可以担任重要官职。
- 政治意义: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政府对有才能者的赏识和重用,也激励了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 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 含义解读:根据不同等级的爵位,可以获得不同的待遇和权利,如免赋税、免徭役等。
- 政治意义:这种差别化的政策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又能够吸引和利用人才,促进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汉文帝时期的“入粟边”政策不仅是一个经济政策,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政策,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汉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