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又罢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谷赈贷穷乏。其后用度不足,独复盐铁官。

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侈,不以蓄聚为意。永始二年,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人相食,刺史、守、相坐免。

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俞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请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宫室、苑囿、府库之臧已侈,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

”`
汉书 · 志 · 食货志上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二年,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琅邪郡人相食。在位诸儒多言盐、铁官及北假田官、常平仓可罢,毋与民争利。上从其议,皆罢之。又罢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贫民,减诸侯王庙卫卒半。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谷赈贷穷乏。其后用度不足,独复盐铁官。

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而俗奢侈,不以蓄聚为意。永始二年,梁国、平原郡比年伤水灾,人相食,刺史、守、相坐免。

哀帝即位,师丹辅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设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虚,故务劝农桑,帅以节俭。民始充实,未有并兼之害,故不为民田及奴婢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俞困。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将以救急也。亦未可详,宜略为限。”天子下其议。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请:“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请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关内侯、吏、民三十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时田宅奴婢贾为减贱,丁、傅用事,董贤隆贵,皆不便也。诏书:“且须后”,遂寝不行。宫室、苑囿、府库之臧已侈,百姓訾富虽不及文、景,然天下户口最盛矣。

译文:
元帝时期,由于连年水患导致关东地区十分严重,齐国尤其遭受严重灾害。第二年,齐国发生饥荒,谷物价格高达每石三百多,大量民众因此饿死,琅笽郡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在位的诸位儒生大多建议废除盐铁官和北假田官、常平仓等官职,因为这些官职与民争利。元帝采纳了这个建议,都取消了这些职位。另外,取消了建章、甘泉宫卫、角抵、齐三服官等,将禁苑赐予贫民,减少诸侯王神庙卫兵卒一半。又减少关中卒五百人,将粮食赈济贫困之人。后来国家财政紧张时,只恢复了盐铁官。

成帝时期,天下没有战争和战事,号称安乐,然而风俗奢侈,不注重积蓄财产。永始二年,梁国、平原郡连续遭受水灾,人相食,刺史、太守、相因此被免职。

哀帝即位,师丹辅佐朝政,上书建议:“古代圣人没有不设立井田制的,这样治理才能达到公平。孝文帝继承周朝灭亡后秦国的兵革混乱局面,天下空虚,所以他致力于劝导农民和桑蚕业,倡导节俭。人民开始变得殷实,没有兼并的危害,所以不限制平民百姓拥有田地和奴婢的数量。现在历代承平之世,豪富的吏民资产数目巨大,而贫穷的却生活困苦。大概君子执政,贵在遵循传统并重视改革创新,然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需要救急。但也不可详细制定具体规定,应该略微设定限制。”天子听从了他的意见。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提议:“诸侯王、列侯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中拥有名为‘私田’的土地。列侯在长安的,公主可以在县道拥有名为‘公田’的土地,以及关内侯、官吏、平民可以拥有名为‘客田’的土地,但不得超过三十顷。请诸侯王拥有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一百人,关内侯、官吏、平民三十人。期限为三年,如有违规者没收土地归国家所有。”当时田宅奴婢的价格降低,丁氏家族掌权,傅太后当政,董贤特别受宠,这些都不方便实行这个政策。诏书说:“暂且等待时机成熟”,最终没有实施。宫室、苑囿、府库所积累的财富已经过于奢侈了,虽然百姓的财产不如文景之治时期的富足,但是天下人口是最多的。

解析:

  1. 背景介绍:本节通过引用《汉书》中的记载来概述西汉初期的政治状况和经济状况(元帝时期)。描述了由于连年水患和战乱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
  2. 经济政策调整:在元帝时期,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出了多项措施。包括取消盐铁官和北假田官、常平仓等官职,这些措施旨在避免与民争利,促进农业发展。同时,还提到了恢复和改进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
  3. 社会影响: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短期内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促进农业发展。
  4. 历史评价:通过对元帝时期政策的回顾,可以看出古代政治家们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应对策略和智慧。这些政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注释:

  • ^1^[原文]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关东郡十一尤甚。 ——元帝即位后,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关东地区的洪水灾害尤为严重。
  • 汉书食货志上全文及翻译原文:管子日:“仓凛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管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当百姓有足够的食物供应时,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一观点强调了物质基础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 古之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襄。” ——古时候有谚语说:“一个农夫不耕种,可能面临饥饿;一个女子不纺织,可能面临困境。”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 汉书食货志上全文及翻译原文:孔子曰:“庶矣哉!富哉!” ——孔子曾经说过:“多么富裕的国家啊!”这里的“庶”指的是众多或者富饶的意思,反映出孔子对于一个国家财富状况的重视。
  • 古之人日:“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众受之寒。” ——古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耕种,那么他将无法生存;如果一个女子不纺线织布,那么她将会挨冻受饿。这里的“众”指代的是其他家庭或者社区成员。
  • —— 汉家至孝文皇帝居摄三十二年间,海内平定,户口蕃息。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1年),国家经历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人口得到了迅速增长。
  • 根据以上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如下:

1. 政策背景与目的

  • 背景说明:本段描述了元帝时期因连续自然灾害导致国库紧张和社会动荡的情形。
  • 政策目的:为了恢复社会稳定和保障民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财政措施。
  • 具体实施:包括取消某些官职及其相关收益分配政策(如盐铁官和北假田官),减轻民众负担,增强农业基础等。

2. 经济与财政措施

  • 经济政策调整:元帝时期实施的经济和财政措施主要是为了增加农业收入和减轻税收负担。
  • 具体措施:包括取消部分官职及其相关收益分配政策(如盐铁官和北假田官),减少关中军队规模等。
  • 效果评估: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3. 社会与文化影响

  • 文化影响:这些政策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社会稳定的追求。
  • 社会反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些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和认可。
  • 历史评价:从长期来看,这些政策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4. 总结反思

  • 历史意义:通过对元帝时期的经济和财政措施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统治者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和管理方式。
  • 现代启示:这些政策措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应对经济危机和挑战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通过对元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分析,展示了古代统治者如何在面对国家危机时采取有效措施以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和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