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故货宝于金,利于刀,流于泉,布于布,束于帛。
太公退,又行之于齐。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曰:“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人君不理,则畜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者,谷有所臧也。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臧繦千万;千室之邑必有千钟之臧,臧繦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器械,种饷粮食,必取澹焉。故大贾畜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桓公遂用区区之齐合诸侯,显伯名。
诗句:
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
译文:
在夏朝和殷朝之前,这些货币的具体情况已经没有详细记载了。
关键词解释:
- 夏商周(夏、殷) - 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个主要朝代,分别以夏朝、商朝和西周作为其代表性时期。
- 金 - 黄金,通常用来衡量货币价值的重要金属。
- 钱 - 铜质货币,是古代交易中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之一。
- 布帛 - 指用于贸易的纺织品,包括布和帛,这两种材料在古代中国是常见的商品交换媒介。
- 圜法 - 指古代中国的一种货币制度,涉及铸造和管理官方货币的方法。
- 斤 - 质量单位,中国传统重量单位之一,1斤等于0.5公斤。
- 铢 - 古代中国的货币单位,常用来计量小物品的价值,1铢约等于1克重。
- 幅 - 古代织物的长度单位,一幅相当于四丈,即80英尺或约25米。
- 匹 - 古代织物宽度单位,一匹为两尺二寸宽。
赏析:
这段诗句出自《汉书·食货志下》,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货币和经济状况。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这一举措体现了当时对经济秩序的重视和管理。从太公时期的黄金方寸重一斤,到管仲时期币制的改革,再到王莽时货币的混乱,这些事件都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和货币稳定等问题的复杂应对策略。此段历史记录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反映了国家对于经济活动的管理和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