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羊又请令民得入粟补吏,及罪以赎。令民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复终身,不复告缗。它郡各输急处。而诸农各致粟,山东漕益岁六百万石。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于是弘羊赐爵左庶长,黄金者再百焉。
是岁小旱,上令百官求雨。卜式言曰:“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贩物求利。亨弘羊,天乃雨。”久之,武帝疾病,拜弘羊为御史大夫。
昭帝即位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视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弘羊难,以为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乃与丞相千秋共奏罢酒酤。弘羊自以为国兴大利,伐其功,欲为子弟得官,怨望大将军霍光,遂与上官桀等谋反,诛灭。
翻译
“太公退,又行之于齐。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意思是:
管仲辅佐齐桓公,运用轻重之术。
“故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者,利有所并也。”这句话的意思是: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一定有价值一万金的商号,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一定有价值千金的商号。这是因为利润可以互相补充。
“人君理,则畜贾游于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矣。” 意思是:
当国君治理好国家时,商人可以在市场中活动,利用民众的不足来获得利润,并且他们的利润是原来的十倍。
“计本量委则足矣,然而民有饥饿者,谷有所臧也。” 意思是:
计算成本和储备粮食就足够用了。然而民众中仍有饥饿的人,粮食储备充足。
“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意思是:
当百姓富裕时,物价就会下降,这时君主会用较低的价格收购。而当百姓贫穷时,物价就会上升,这时君主会以较高的价格出售。
“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即准平。守准平,使万室之邑必有万钟之臧。” 意思是:
通过调整供求关系,使市场价格保持在平衡状态。保持这个平衡状态可以使一个拥有万户人家的邑落保证每年有万钟的储备。
注释
- 太公退:《尚书》中记载,周公辅佐成王,太公辅佐武王,太公在周立九府圜法,制定货币制度。
- 诸官各自市相争:指各个官员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争夺。
- 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管仲辅佐齐桓公,运用轻重之术,即经济政策。
- 百乘: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一万辆兵车为百乘。这里指的是齐国的兵力强大。
- 万乘之国: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
- 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车的大国。
- 均输、盐、铁官:古代设置专门机构对货物进行征收和销售。
- 万室之邑:拥有万户人口的城池或郡县。
- 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约等于五铢。
- 仓廪皆满:粮库都装满了。
- 怨望:怨恨,不满。
- 霍光:西汉时期的名将和政治家,汉武帝时期辅政大臣。
- 贡禹谏言:汉朝官员贡禹上书建议停止铸币和务农的政策。
- 罢钱务农:停止铸币和务农,实行节约。
- 它郡各输急处:其他郡县分别向需要物资的地方提供。
- 桑弘羊又请令民得入粟补吏及罪以赎:桑弘羊再次请命允许百姓缴纳粮食作为官吏的补偿和罪行的赔偿。
- 令民入粟甘泉各有差:下令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补贴。
- 以复终身:允许以免除债务的方式归还债务。
- 不复告缗:不再进行商业税的征收。
- 罢酒酤:取消酒的专卖。
- 左庶长:汉代爵位之一,赐给有功之人。
- 黄金者再百焉:赐给桑弘羊两枚黄金。
赏析
《汉书·食货志下》中的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桑弘羊在西汉时期的一系列政策及其影响。从他提出的“民得入粟补吏赎罪”到后来的“罢酒酤”,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桑弘羊的政策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他的主张被一些人认为是富国强兵的手段,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批评,尤其是那些反对过度征税和商业自由的观点。这种争议和矛盾正是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真实写照。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桑弘羊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他对市场的干预可能抑制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同时,他也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导致部分农民的生活受到影响。这些问题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训。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治国理念,还反映出历史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