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国师公刘歆言周有泉府之官,收不雠,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莽乃下诏曰:“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同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能采金、银、铜、连锡,登龟、取贝者,皆自占司市钱府,顺时气而取之。

又以《周官》税民:凡田不耕为不殖,出三夫之税;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民浮游无事,出夫布一匹。其不能出布者,冗作,县官衣食之。诸取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水泽及畜牧者,嫔妇桑蚕、织纴、纺绩、补缝,工匠、医、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贩、贾人坐肆、列里区、谒舍,皆各自占所为于其所之县官,除其本,计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为贡。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实者,尽没入所采取,而作县官一岁。

《汉书·食货志下》是西汉时期班固所著的一篇文献,详细记录了自先秦至西汉统治时期货币演变的过程。此篇文献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货币政策和财政管理,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与哲学思考。以下是对该文的逐句翻译以及注释:

  1. 原文
    汉朝初年,由于战乱和饥荒,民众生活困难。汉武帝时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改革。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管仲通轻重之权,周景王铸大钱,秦时通行黄金、铜钱上、下二币的情况。至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引起物价腾贵。继而,孝文帝铸四铢钱,造成私铸泛滥,致使“吴、邓钱布天下”。武帝时富商大贾财累千万,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钱益多而轻,于是造上林三官钱,以图稳定物价。迨至王莽摄政、称帝,变法制,更铸造大钱,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名曰“宝货”,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局面。

  2. 译文及注释

  • 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
  • 王莽性格急躁易怒,无法做到无为而治,每当他提出新的想法或政策时,总是想要依据古代的经典来指导实施。这种态度反映出他对传统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依赖。
  • 国师公刘歆言周有泉府之官,收不雠,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 国师公刘歆指出,周朝设有掌管财政的泉府官(可能是指国家财政部门),负责监管和管理国家的财富资源。当国家需要时,会从民间收集所需物资以满足需求;同时,对于非法获取或滥用国家资源的个体,会进行惩罚或制裁。这种行为体现了《易经》中关于“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的原则。这里的“理财正辞”指的是正确管理和分配国家资源;“禁民为非”则是指禁止人们从事非法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 莽乃下诏曰:“夫《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
  • 王莽发布诏书说:“根据《周礼》的规定,存在一种叫做‘赊’(借)和‘贷’(贷出)的制度;在《乐语》中也有关于‘五均’的记载。这些规定都是为了使民众能够平等地分享社会财富,抑制贵族和富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这里的“齐众庶”指的是让所有民众都能平等地获得社会资源;“抑并兼”则是指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限制和消除贫富差距,保证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 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同市师、东市称京,西市称畿,洛阳称中,余四都各用东、西、南、北为称,皆置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能采金、银、铜、连锡,登龟、取贝者,皆自占司市钱府,顺时气而取之。
  • 王莽在长安及各地设立了“五均官”(类似现代银行),负责调控市场上的资源分配和价格稳定。这些官员被称为“同市师”和“交易丞”,分别负责监督和执行相关的政策措施。他们还负责收购金银铜铁等贵重金属以及其他原材料,并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进行买卖。这种政策旨在实现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稳定。
  • 又以《周官》税民:凡田不耕为不殖,出三夫之税;城郭中宅不树艺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民浮游无事,出夫布一匹。
  • 《周官》中的税收制度包括对农民的征税和对城市居民的征税。其中,农民因未耕种土地而被征收一定的赋税;而城市居民如果家中种植的作物未能成熟或没有收获,也会被征收一定的费用。这里的“三夫之税”和“三夫之布”都是指固定的税额或罚款。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具体的税收措施,如对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自由职业者的额外收费,以及对那些游荡无定处、不务生产的人的处罚措施。这些规定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税收结构和经济管理方式。
  • 其不能出布者,冗作,县官衣食之。
  • 如果某个人无法缴纳税款或需要额外的帮助,那么他将被安排到官府工作,并由官府提供衣食等待遇。这里的“冗作”可能意味着被强制安排的工作或劳役。这种做法在当时是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和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
  • 诸取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湖泊、水泽及其畜牧者,嫔妇桑蚕、织绩、纺绩、垦草、捕鼠之类皆为禁。
  • 对于采集自然资源和狩猎的动物的行为,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如养蚕、织布等行为,都有严格的禁令。这些规定旨在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同时,还禁止了那些危害公共利益和个人安全的非法行为,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 诸物者、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湖泊、水泽及其畜牧者皆为禁。 这里提到的所有物品,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被明确禁止进入山林、湖泊和水潭等地,以及进行狩猎和捕鱼等活动。这种做法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同时,还禁止了那些危害公共利益和个人安全的非法行为。这些规定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决心。
  • 诸物者、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湖泊、水泽及其畜牧者皆为禁。 这里的“诸物者”指的是所有与这些禁令相关的事物,而“众物”则是指广泛的动植物资源。这些禁令的目的是确保自然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它们不仅保护了野生动植物免受过度捕捞和破坏,还有助于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这些规定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 诸物者、众物、鸟兽、鱼鳖、百虫于山林、湖泊、水泽及其畜牧者皆为禁。 这里的“诸物者”指的是所有与这些禁令相关的事物,而“众物”则是指广泛的动植物资源。这些禁令的目的是确保自然环境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它们不仅保护了野生物种免受过度捕捞和破坏,还有助于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这些规定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 总结与分析
  • 此篇文献不仅记录了汉代初期的社会状况和货币政策变化,而且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资源管理和分配的认识。通过对比不同朝代的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整,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结构、财政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汉书·食货志下》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更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窗口。通过深入挖掘这篇文献的内容和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经济发展水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