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明年,有司言雍五畤无牢孰具,芬芳不备。乃令祠官进畤犊牢具,色食所胜,而以木寓马代驹云。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寓马代。独行过亲祠,乃用驹,它礼如故。
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名曰迎年。上许作之如方,名曰明年。上亲礼祠,上犊黄焉。
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复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止南方,方士言仙人闾也,故上亲禅焉。
诗句:
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明年,有司言雍五畤无牢孰具,芬芳不备。乃令祠官进畤犊牢具,色食所胜,而以木寓马代驹云。及诸名山川用驹者,悉以木寓马代。独行过亲祠,乃用驹,它礼如故。
明年,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名曰迎年。上许作之如方,名曰明年。上亲礼祠,上犊黄焉。
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巨、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合符,然后不死。”天子既令设祠具,至东泰山,东泰山卑小,不称其声,乃令祠官礼之而不封焉。其后令带奉祠候神物。复还泰山,修五年之礼如前,而加禅祠石闾。石闾者,在泰山下止南方,方士言仙人闾也,故上亲禅焉。
译文:
夏季,汉朝更改历法,以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颜色是黄色的;官方更改印章的文字为五个字,于是这一年被称为太初元年。同年,汉朝向西讨伐大宛国。蝗灾大规模爆发。丁夫人和雒阳的虞初等人因为使用方术祭祀来诅咒匈奴和大宛。
第二年,有关部门报告说雍州的五畤中缺少祭牲,香气不够。于是命令祠官提供犊头和羊羔等祭牲,按照它们各自能克制的邪气来祭祀,而用木头做成的马来代替祭品。至于其他名称与山有关的山川祭仪中,全部都用木头做成的马来代替祭品。只有经过亲自祭祀的山川祭仪才使用真正的牛或羊进行祭献,其他的礼仪仍然不变。
第三年,汉武帝向东巡视海上,考察神仙之类的人物,没有发现什么成效。方士们中有句话说:黄帝的时候建了五座城池和十二座楼台,用来向神祇报告人间的情况。这座楼台的名字叫做迎年。皇帝同意按方士的说法建造它,并且命名为明年。皇帝亲自到这处建筑进行祭祀,上面装饰着黄颜色的牛羊。
公玉带上说:“黄帝的时代虽然曾经封过泰山,但风后、封巨、岐伯曾建议黄帝在东方的泰山进行封禅,并在其他地方设置祭坛,然后人们才能得到长生不老。”因此,皇上命令设置这些祭坛的供品。当到达东部的泰山时,东部的泰山较低低地,不能与其声音相应,于是皇上就命令祠官在那里行礼,但没有实际进行封土的行为。之后,皇上就让公玉带去祭祀并观察神灵所赐给的东西。又返回泰山,依照以前的方法修整了五年的祭祀礼仪,并且在泰山下南方设置了一座名叫石闾的祭坛。石闾位于泰山下止南方。方士们说那里住着仙人。所以汉武帝亲自在那里进行了祭祀。
”`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其中提到了汉武帝对道教的信仰和接受程度,以及对神灵的祭祀活动。同时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对于宗教和神话的重视及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