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光明,听都邑人民之声。声宫,则岁美,吉;商,有兵;徵,旱;羽,水;角,岁恶。
或从正月旦比数雨。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极;过之,不占。数至十二日,直其月,占水旱。为其环域千里内占,即为天下候,竟正月。月所离列宿,日、风、云,占其国。必然察太岁所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此其大经也。
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从西方来,若旦有黄云,恶。
冬至短极,县土炭,炭动,麋鹿解角,兰根出,泉出踊,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
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起,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者各一。当是时,祸乱辄应,周室微弱,上下交怨,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粤,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递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愁苦,臣主共忧患,其察禨祥候星气尤急。近世二十诸候七国相王,言从横者继踵,而占天文者因时务论书传,故其占验鳞杂米盐,亡可录者。
《汉书·天文志》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
原文
是日光明,听都邑人民之声。声宫,则岁美,吉;商,有兵;徵,旱;羽,水;角,岁恶。或从正月旦比数雨。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极;过之,不占。数至十二日,直其月,占水旱。为其环域千里内占,即为天下候,竟正月。月所离列宿,日、风、云,占其国。必然察太岁所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此其大经也。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从西方来,若旦有黄云,恶。冬至短极,县土炭,炭动,麋鹿解角,兰根出,泉出踊,略以知日至,要决晷景。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一起,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夜常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者各一。当是时,祸乱辄应,周室微弱,上下交怨,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粤,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递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愁苦,臣主共忧患,其察禨祥候星气尤急。近世二十诸候七国相王,言从横者继踵,而占天文者因时务论书传,故其占验鳞杂米盐,亡可录者。
译文
日有中道,月有九行。
中道者,黄道。 一曰光道。 光道北至东井,去北极近;南至牵牛,去北极远;东至角,西至娄,去极中。夏 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 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 分。 春秋分日至娄、角,去极中,而晷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七 尺三寸六分。 此日去极远近之差,晷景长短之制也。 去极远近难知, 要以晷景。晷景者,所以知日之南北也。 日,阳也。 阳用事则日进而 北,昼进而长,阳胜,故为温暑;阴用事则日退而南,昼退而短,阴 胜,故为凉寒也。 故日进为暑,退为寒。 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 为常寒,退而短为常奥。 此寒奥之表也,故曰为寒暑。 一曰,晷长为 潦,短为旱,奢为扶。
注释
①东井:东井宿。
译文:太阳在天空中有它自己的道路,月亮也有自己运行的轨迹。赏析
《汉书·天文志》是古代中国的一部重要史书,记载了古代天文观测的成果和经验。书中详细描述了天文现象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古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预测天气变化,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依据。同时,天文现象也是古人进行宗教祭祀和精神信仰的重要载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