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秋,太白出西方,有光几中,乍北乍南,过期乃入。辰星出四孟。是时,项羽为楚王,而汉已定三秦,与相距荥阳。太白出西方,有光几中,是秦地战将胜,而汉国将兴也。辰星出四孟,易主之表也。后二年,汉灭楚。

七年,月晕,围参、毕七重。占曰:“毕、昴间,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昴为匈奴,参为赵,毕为边兵。”是岁高皇帝自将兵击匈奴,至平城,为冒顿单于所围,七日乃解。

十二年春,荧惑守心。四月,宫车晏驾。

孝惠二年,天开东北,广十余丈,长二十余丈。地动,阴有余;天裂,阳不足:皆下盛强将害上之变也。其后有吕氏之乱。

孝文后二年正月壬寅,天EF67夕出西南。占曰:“为兵丧乱。”其六年十一月,匈奴入上郡、云中,汉起三军以卫京师。其四月乙巳,水、木、火三合于东井。占曰:“外内有兵与丧,改立壬公。东井,秦也。”八月,天狗下梁野,是岁诛反者周殷长安市。其七年六月,文帝崩。其十一月戊戌,土、水合于危。占曰:“为雍沮,所当之国不可举事用兵,必受其殃。一曰将覆军。危,齐也。”其七月,火东行,行毕阳,环毕东北,出而西,逆行至昴,即南乃东行。占曰:“为丧死寇乱。毕、昴,赵也。”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该文献起自汉高祖,止于平帝王莽,记录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本诗节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天文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关联。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三年秋
  • 太白出西方:指的是金星在秋季出现在西方天空的现象,象征着战争和冲突。
  • 有光几中:表示金星的光芒时而强烈时而又消失,如同战场中的胜负交替。
  • 乍北乍南:描述了金星的位置多变,不稳定,反映了当时局势的动荡。
  • 过期乃入:意味着当金星移动到某个位置上一段时间后,又会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可能暗示着某些事件即将结束或重新开始。
  1. 辰星出四孟
  • 辰星是指水星,它出现在四个月份,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这表示水星的运行周期与四季的变化相对应。
  • 在这个时期,项羽作为楚国的王,而汉朝已经控制了三秦地区并正在荥阳与项羽对峙。
  1. 后二年,汉灭楚
  • 这句描述了在公元前204年至前202年之间,汉朝最终战胜了楚国,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战争。
  1. 七年,月晕,围参、毕七重
  • 月晕是月亮周围出现彩色光环的现象,通常预示着天气变化或即将发生的自然事件。这里提到月晕环绕着参宿与毕宿七次,参宿和毕宿分别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座。
  • “占曰:‘毕、昴间,天街也;街北,胡也;街南,中国也。昴为匈奴,参为赵,毕为边兵’”:这句话是对月晕现象的解释,指出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国家间的政治或军事关系。
  1. 十二年春,荧惑守心
  • 荧惑是火星的古称,这颗行星在十二岁时进入了心脏区域。
  • “四月,宫车晏驾”:这可能指的是汉惠帝在四月去世,表明了政治上的变动和权力交接。
  1. 孝惠二年
  • 这里的“孝惠”指汉惠帝刘盈,他在位期间(前194年-前188年)国家相对稳定,但随后发生了吕氏之乱。
  1. 天开东北
  • 天开指的是天空出现了异常的裂缝或洞,东北方通常代表边疆地区。
  • 这可能是预示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或者潜在的军事威胁。
  1. 地动,阴有余
  • 这里的“阴有余”可能指地下有力量或不满,暗指内部可能存在不满或动荡。
  1. 天裂,阳不足
  • “阳不足”可能表示外部压力过大,国家力量不足以抵御外敌或内乱。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天文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的政治和社会动态。这些信息不仅揭示了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性,还展示了古人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预测和解释自然现象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此外,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可以更加欣赏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汉书·天文志》不仅是一部记录天文现象的史书,更是一部反映汉代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天文现象的详细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汉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