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年十一月庚午夕,金、火合于虚,相去一寸。占曰:“为铄,为丧。虚,齐也。”

四年四月丙申,金、木合于东井。占曰:“为白衣之会。井,秦也。”其五年四月乙巳,水、火合于参。占曰:“国不吉。参,梁也。”其六年四月,梁孝王死。五月,城阳王、济阴王死。六月,成阳公主死。出入三月,天子四衣白,临邸第。

后元年五月壬午,火、金合于舆鬼之东北,不至柳,出舆鬼北可五寸。占曰:“为铄,有丧。舆鬼,秦也。”丙戌,地大动,铃铃然,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

孝武建元三年三月,有星孛于注、张,历太微。干紫宫,至于天汉。《春秋》“星孛于北斗,齐、宋、晋之君皆将死乱。”今星孛历五宿,其后济东、胶西、江都王皆坐法削黜自杀,淮阳、衡山谋反而诛。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此篇作品不仅详细记录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星象学的珍贵资料。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逐句释义:

  1. 中三年十一月庚午夕,金、火合于虚
  • 解释:在中三年十一月庚午日傍晚,金星和火星同时出现在天空的虚宿位置,二者距离仅有一寸之遥。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
  • 关键词:中三年、庚午夕、金、火、合、虚宿、一寸、不吉
  1. 占曰:“为铄,为丧。虚,齐也”
  • 解释:根据当时的占辞,这一天预示着重大的灾难或丧事。虚宿在此被视为一个象征,代表着统一。
  • 关键词:占曰、金、火、虚宿、一寸、铄、丧、齐
  1. 四年四月丙申,金、木合于东井
  • 解释:在四年四月丙申日黄昏时,金星和木星共同出现在东方的井宿位置。这一现象被解读为一种特别的相遇,预示着某种形式的合作或交流。
  • 关键词:四年、四月、丙申、金、木、东井
  1. 其五年四月乙巳,水、火合于参
  • 解释:在五年四月乙巳日黄昏时,水星和火星在参宿相会。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
  • 关键词:其五年、四月、乙巳、水、火、参
  1. 其六年四月,梁孝王死。五月,城阳王、济阴王死
  • 解释:在六年四月,由于天象异常,梁孝王和其他两位国王不幸去世。这些事件与天象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 关键词:其六年、四月、梁孝王、城阳王、济阴王死
  1. 六月,成阳公主死
  • 解释:在六月,成阳公主同样因为天象异常而去世。这些悲剧性的事件凸显了天象与人间事务之间的紧密联系。
  • 关键词:六月、成阳公主、死
  1. 出入三月,天子四衣白,临邸第
  • 解释:在这三个月里,天子穿着白色的衣物,亲临自己的住所。这种特殊的仪式可能象征着哀悼或纪念某个重要的事件。
  • 关键词:出入、三月、天子、四衣白、临邸第
  1. 后元年五月壬午,火、金合于舆鬼之东北
  • 解释:在后元年五月壬午日黄昏时,金星和火星在舆鬼宿的东北方相会,但没有靠近柳宿太远。
  • 关键词:后元年、五月、壬午、火、金、舆鬼之东北
  1. 出舆鬼北可五寸
  • 解释:火星离开舆鬼的位置向北移动,但仍然保持在五寸以内。这表明虽然有灾异的发生,但并未到达最严重的程度。
  • 关键词:出舆鬼、北、五寸
  1. 占曰:“为铄,有丧。舆鬼,秦也”
  • 解释:根据当时的占辞,这次天象预示着巨大的破坏和不幸的事件,其中舆鬼星被视为引发灾害的原因。
  • 关键词:占曰、火、金、舆鬼、五寸、烁、丧

通过深入解析《汉书·天文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汉朝时期的天文现象及其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影响。这些天文学知识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