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七月,荧惑逾岁星,居其东北半寸所如连李。时岁星在关星西四尺所,萤惑初从毕口大星东东北往,数日至,往疾去迟。占曰:“荧惑与岁星斗,有病君饥岁。”至河平元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皮。二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
十一月乙卯,月食填星,星不见,时在舆鬼西北八九尺所。占曰:“月食填星,流民千里。”
河平元年三月,流民入函谷关。
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填星在东井轩辕南B05D大星尺余,岁星在其西北尺所,荧惑在其西北二尺所,皆从西方来,填星贯舆鬼,先到岁星次,荧惑亦贯舆鬼。十一月上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占曰:“三星若合,是谓惊位,是谓绝行,外内有兵与丧,改立王公。”其十一月丁巳,夜郎王歆大逆不道,牂柯太守立捕杀歆。三年九月甲戌,东郡庄平男子侯母辟兄弟五人群党为盗,攻燔官寺,缚县长吏,盗取印绶,自称将军。三月辛卯,左将军千秋卒,右将军史丹为左将军。四年四月戊申,梁王贺薨。
《汉书·天文志》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断代史。该文献对天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记载,特别是在对恒星、行星及其运行规律的描述上。以下是对该文献的逐句释义:
- 四年七月 荧惑逾岁星:
- 时间地点:四年七月。
- 事件描述:荧惑(火星)超过了岁星(木星)。
- 天文意义:荧惑与岁星相斗,可能预示有疾病或饥荒。
- 居其东北半寸所如连李:
- 位置描述:荧惑位于岁星东北半寸处,如同连着的李树。
- 天文意义:此句描述了两个天体的相对位置,可能预示着某种特殊的天文现象。
- 时岁星在关星西四尺所:
- 时间地点:不详。
- 事件描述:岁星位于关星(金星)西边四尺处。
- 天文意义:这是对岁星位置的具体描述,有助于理解其运动轨迹。
- 荧惑初从毕口大星东东北往:
- 动作描述:荧惑从毕宿(大熊星座)的一颗大星开始向东东北方向移动。
- 天文意义:描述了荧惑的初始移动方向和速度,可能是为了观测或其他天文活动。
- 数日至,往疾去迟:
- 时间描述:数日。
- 运动描述:到达目的地后迅速离开。
- 天文意义:这反映了天体运动的快慢变化,有助于天文学家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
- 占曰“荧惑与岁星斗,有病君饥岁”至河平元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皮:
- 现象描述:荧惑与岁星相斗,预示君主和百姓遭受饥荒。
- 具体年份:河平元年三月。
- 后果描述:发生严重的旱灾,损害麦田,民众以榆皮为食。
- 天文意义:这反映了天文现象与自然灾害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天文预测的重要性。
- 二年十二月壬申,太皇太后避时昆明东观:
- 时间地点:不详。
- 事件描述:太皇太后在二月壬申日避开昆明的东观。
- 天文意义:这可能是一个政治避难或宗教活动,与天文现象无关。
- 十一月乙卯,月食填星,星不见,时在舆鬼西北八九尺所:
- 时间地点:不详。
- 事件描述:发生了一次月食,填星不在可见位置,时在舆鬼星的西北八九尺处。
- 天文意义:月食是一种重要的天文现象,反映了地球与月球的相对位置。
- 占曰“月食填星,流民千里”:
- 现象描述:月食发生在填星附近。
- 后果描述:导致千里之外的流民。
- 天文意义:这反映了天文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醒人们关注天文预测。
- 河平元年三月,流民入函谷关:
- 具体年份:河平元年三月。
- 事件描述:流民进入函谷关。
- 天文意义:可能与天文现象有关的政治或社会背景。
- 河平二年十月下旬,填星在东井轩辕南剬星尺馀:
- 时间地点:不详。
- 事件描述:填星在东井和轩辕附近。
- 天文意义:这是对填星具体位置的描述,有助于天文观测和研究。
- 岁星在其西北尺所,荧惑在其西北二尺所,皆从西方来,填星贯舆鬼,先到岁星次,荧惑亦贯舆鬼:
- 时间地点:不详。
- 事件描述:岁星、荧惑和填星都来自西方,填星先到达岁星的位置,然后是荧惑。
- 天文意义:这描述了三个天体的相对位置和运动顺序。
- 十一月上旬,岁星、荧惑西去填星,皆西北逆行:
- 具体时间:十一月上旬。
- 事件描述:岁星和荧惑向西去填补星星的方向,都是向西北逆行。
- 天文意义:这描述了天体的运动路径和方向,可能与宇宙的引力场有关。
- 其十一月丁巳,夜郎王歆大逆不道,牂柯太守立捕杀歆:
- 具体时间地点:不详。
- 事件描述:夜郎王歆因大逆不道而被牂柯太守逮捕并处决。
- 天文意义:这似乎是一个与天文无关的政治事件,但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状况。
通过对《汉书·天文志》逐句翻译和解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天文现象、天体位置、以及与社会生活和政治事件的联系。这不仅是对古人天文学研究的深入挖掘,也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