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十八年“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董仲舒以为象王室将乱,天下莫救,故灾四国,言亡四方也。又宋、卫、陈、郑之君皆荒淫于乐,不恤国政,与周室同行。阳失节则火灾出,是以同日灾也。刘向以为,宋、陈,王者之后;卫、郑,周同姓也。时周景王老,刘子、单子事王子猛,尹氏、召伯、毛伯事王子晁。子晁,楚之出也。及宋、卫、陈、郑亦皆外附于楚,亡尊周室之心。后三年,景王崩,王室乱,故天灾四国。天戒若曰,不救周,反从楚,废世子,立不正,以害王室,明同罪也。

定公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董仲舒、刘向以为此皆奢僭过度者也。先是,季氏逐昭公,昭公死于外。定公即位,既不能诛季氏,又用其邪说,淫于女乐,而退孔子。天戒若曰,去高显而奢僭者。一曰,门阙,号令所由出也,今舍大圣而纵有罪,亡以出号令矣。京房《易传》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烧宫”。

诗句:定公二年“五月,雉门及两观灾”。董仲舒、刘向以为此皆奢僭过度者也。
译文:定公二年(公元前509年)五月,雉门和两座宫观发生火灾。董仲舒和刘向认为这是由于奢侈和僭越过度造成的。
注释:雉门是古代帝王的城门,象征尊贵;两观则可能是观察天象或军事活动的设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赏析:此句反映出当时王室内部的腐败和混乱,以及诸侯国之间的纷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和危机。董仲舒和刘向的观点反映了他们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担忧和对改革的期望。
诗句:先是,季氏逐昭公,昭公死于外。
译文:在此之前,季氏驱逐了昭公,导致昭公在外被杀。
注释:昭公是周朝的一位君主,被季氏驱逐后不幸身亡。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季氏集团对周朝皇族成员的迫害,突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也暗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
诗句:定公即位,既不能诛季氏,又用其邪说,淫于女乐,而退孔子。
译文:定公即位后,他既无法铲除季氏,又沉迷于女色和享乐,导致孔子被排挤。
注释:季氏是指春秋时期的著名贵族家族之一,掌握着重要的实权。
赏析:这一句话反映了定公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软弱无能和错误决策,也表现了孔子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困境,体现了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命运起伏。
诗句:天戒若曰,去高显而奢僭者。一曰,门阙,号令所由出也,今舍大圣而纵有罪,亡以出号令矣。
译文:上天的警示就像这样说,离开那些高高在上、奢侈僭越的人。另一种说法是,门阙是国家的命令机关,现在舍弃伟大的圣人而放纵有罪之人,就无法发布命令了。
注释:这里的“天戒”指的是自然界的警告或征兆,“去高显而奢僭者”意味着远离那些地位过高、行为过分奢华的人。”门阙”则是古代皇宫的标志性建筑,象征着权威。
赏析:这句话通过自然现象来隐喻当时的政治问题和君王的行为,强调了领导者应有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同时,它也揭示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以及统治者对待贤能与罪人的态度。
诗句:京房《易传》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烧宫”。
译文:京房在《易传》中说:“如果国君不思考正道,就会引来灾祸烧掉宫殿。”
注释:京房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易传》是对《周易》的一种解读和阐释。这句话反映了京房对于国家兴衰与统治者道德品质之间关系的看法。
赏析:通过引用《易传》中的话,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灾害与政治清明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