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建平二年四月乙亥朔,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少府赵玄为御史大夫,临延登受策,有大声如钟鸣,殿中郎吏陛者皆闻焉。上以问黄门侍郎扬雄、李寻,寻对曰:「洪范所谓鼓妖者也。师法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空名得进,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其传曰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今以四月日加辰已有异,是为中焉。正卿谓执政大臣也。宜退丞相、御史,以应天变。然虽不退,不出期年,其人自蒙其咎。」扬雄亦以为鼓妖,听失之象也。朱博为人彊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恐有凶恶亟疾之怒。八月,博、玄坐为奸谋,博自杀,玄减死论。京房易传曰:「令不修本,下不安,金毋故自动,若有音。」
史记秦二世元年,天无云而雷。刘向以为雷当托于云,犹君托于臣,阴阳之合也。二世不恤天下,万民有怨畔之心。是岁陈胜起,天下畔,赵高作乱,秦遂以亡。一曰,易震为雷,为貌不恭也。
诗句:“哀帝建平二年四月乙亥朔,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少府赵玄为御史大夫,临延登受策,有大声如钟鸣,殿中郎吏陛者皆闻焉。上以问黄门侍郎扬雄、李寻,寻对曰:「洪范所谓鼓妖者也。师法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空名得进,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其传曰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今以四月日加辰已有异,是为中焉。正卿谓执政大臣也。宜退丞相、御史,以应天变。然虽不退,不出期年,其人自蒙其咎。」扬雄亦以为鼓妖,听失之象也。朱博为人彊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恐有凶恶亟疾之怒。”
译文:
在哀帝建平二年的四月乙亥朔日,朱博担任了丞相的职位,而赵玄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当两人接受任命时,殿中官员都听到了一个像钟一样响亮的声音。皇帝因此询问了黄门侍郎杨雄和李寻,李寻回答说这是“鼓妖”,即一种鼓声异常的象征。他解释道,如果君主不明智,被众人迷惑,那么即使没有实无名分的人也能得到晋升,此时就会有鼓声但看不见鼓的形状。根据《洪范》的记载,这种情况发生在“岁月日之中”,即一年中的特定时期。在这种情况下,负责执行国家大计的正卿(即高级官员)会受到这种异常的影响。虽然皇帝命令停止这种做法,但是不出一年,那个人就会受到惩罚。杨雄也认为是鼓妖,认为这是由于听错而产生的征兆。朱博是一个强毅且善于权谋的人,他担心自己可能因为与朱博共事而被怀疑有邪恶的行为。因此,他在八月因为参与奸谋被处以死刑,赵玄也被免除死刑并改为减刑。
赏析:
这段描述是《汉书·五行志中之下》的一部分,其中涉及到一系列关于朝廷政治变动和自然灾害的现象分析。通过这些现象,反映了汉朝中期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诗中首先提到了两个重要人物——御史大夫朱博和少府赵玄。他们在接受任命后发生了一些异常现象,如殿中官员都听到了声音。这被视为一种不吉利的迹象。接着皇帝询问两位官员对此有何看法,其中李寻认为这是一个鼓妖,暗示这可能是一个不祥的象征,指出了君臣关系的问题。朱博则被描述为一个强势且善于权谋的人物,担心自己会因与朱博合作而被怀疑。最后,赵玄因为与朱博共事而被处罚,朱博则因参与不当行为被处死。整个事件反映出当时朝廷内部的不安和混乱,以及对权力斗争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