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昭四年三月,雨雪,燕多死。谷永对曰:「皇后桑蚕以治祭服,共事天地宗庙,正以是日疾风自西北,大寒雨雪,坏败其功,以章不乡。宜齐戒辟寝,以深自责,请皇后就宫,鬲闭门户,毋得擅上。且令众妾人人更进,以时博施。皇天说喜,庶几可以得贤明之嗣。即不行臣言,灾异俞甚,天变成形,臣虽欲复捐身关策,不及事已。」其后许后坐祝诅废。
阳朔四年四月,雨雪,燕雀死。后十六年,许皇后自杀。
定公元年「十月,陨霜杀菽」。刘向以为周十月,今八月也,消卦为观,阴气未至君位而杀,诛罚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是时季氏逐昭公,公死于外,定公得立,故天见灾以视公也。釐公二年「十月,陨霜不杀草」,为嗣君微,失秉事之象也。其后卒在臣下,则灾为之生矣。异故言草,灾故言菽,重杀谷。一曰菽,草之难杀者也,言杀菽,知草皆死也;言不杀草,知菽亦不死也。董仲舒以为菽,草之彊者,天戒若曰,加诛于彊臣。言菽,以微见季氏之罚也。
”`
建昭四年三月的雨雪灾害与许后的命运
诗句原文: “建昭四年三月,雨雪,燕多死。谷永对曰:「皇后桑蚕以治祭服,共事天地宗庙,正以是日疾风自西北,大寒雨雪,坏败其功,以章不乡。宜齐戒辟寝,以深自责,请皇后就宫,鬲闭门户,毋得擅上。」且令众妾人人更进,以时博施。皇天说喜,庶几可以得贤明之嗣。即不行臣言,灾异俞甚,天变成形,臣虽欲复捐身关策,不及事已。」其后许后坐祝诅废。
译文解析:
- 自然现象与政治象征: 谷永在对皇帝的陈述中指出,皇后负责养蚕制作祭祀服装,同时参与天地祭祀活动。然而,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日子里,突然刮起大风,下着大雪,导致所有工作受损,象征皇后未能尽职。
- 政治后果: 由于这场灾害和由此带来的连串事件(如皇后的祝诅案),皇后最终被废黜。
- 灾异的严重性及应对措施: 根据董仲舒和刘向的解释,连续的自然灾害被视为天意示警,暗示着国家将出现混乱和不幸。因此,建议皇后停止外出,闭门不出,并让其他嫔妃也各自退避,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或灾难。
阳朔四年四月的雨雪灾害与许后的自杀
诗句原文: “阳朔四年四月,雨雪,燕雀死。后十六年,许皇后自杀。”
译文解析:
- 自然现象的影响: 这次的雨雪同样给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 悲剧的延续: 许后因连续的不利天气和社会压力而感到极大的绝望,并在十六年后选择了自杀。
定公元年十月的陨霜灾害与预示未来
诗句原文: “定公元年「十月,陨霜杀菽」。刘向以为周十月,今八月也,消卦为观,阴气未至君位而杀,诛罚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是时季氏逐昭公,公死于外,定公得立,故天见灾以视公也。釐公二年「十月,陨霜不杀草」,为嗣君微,失秉事之象也。其后卒在臣下,则灾为之生矣。异故言草,灾故言菽,重杀谷。一曰菽,草之难杀者也,言杀菽,知草皆死也;言不杀草,知菽亦不死也。董仲舒以为菽,草之彊者,天戒若曰,加诛于彊臣。言菽,以微见季氏之罚也。”
译文解析:
- 季节与气候变化的象征意义: 刘向认为十月通常对应秋季,但在此情况下,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消卦象征观察者的视角),出现了“月”象。这表明虽然季节看似相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已经不同于平常。
- 政治寓意: 此次灾害被解读为季氏驱逐了昭公,而昭公的死讯传到定公耳中,这被视为一种天谴。此外,文中提到“嗣君微”,表明继任的君主可能缺乏应有的威严与责任感。
-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描述草木的凋落以及豆的幸存,反映了自然界中强者受到惩罚的主题。同时,通过讨论菽的生长状态来表达天意对季氏的警告。
赏析
《汉书》中的五行志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的天文学解释,这些解释提供了古代中国对于天文、地理和人世关系理解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看法,还能洞察到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历史与哲学的结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古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