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之不聪,是谓不谋」,言上偏听不聪,下情隔塞,则不能谋虑利害,失在严急,故其咎急也。盛冬日短,寒以杀物,政促迫,故其罚常寒也。寒则不生百谷,上下俱贫,故其极贫也。君严猛而闭下,臣战栗而塞耳,则妄闻之气发于音声,故有鼓妖。寒气动,故有鱼孽。雨以龟为孽,龟能陆处,非极阴也;鱼去水而死,极阴之孽也。于易坎为豕,豕大耳而不聪察,听气毁,故有豕祸也。一曰,寒岁豕多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耳者,故有耳疴。水色黑,故有黑眚黑祥。凡听伤者病水气,水气病则火沴之。其极贫者,顺之,其福曰富。刘歆听传曰有介虫孽也,庶徵之恒寒。刘向以为春秋无其应,周之末世舒缓微弱,政在臣下,奥暖而已,故籍秦以为验。秦始皇帝即位尚幼,委政太后,太后淫于吕不韦及嫪毐,封毐为长信侯,以太原郡为毐国,宫室苑囿自恣,政事断焉。故天冬雷,以见阳不禁闭,以涉危害,舒奥迫近之变也。始皇既冠,毐惧诛作乱,始皇诛之,斩首数百级,大臣二十人,皆车裂以徇,夷灭其宗,迁四千馀家于房陵。是岁四月,寒,民有冻死者。数年之间,缓急如此,寒奥辄应,此其效也。刘歆以为大雨雪,及未当雨雪而雨雪,及大雨雹,陨霜杀叔草,皆常寒之罚也。刘向以为常雨属貌不恭。京房易传曰:「有德遭险,兹谓逆命,厥异寒。诛过深,当奥而寒,尽六日,亦为雹。害正不诛,兹谓养贼,寒七十二日,杀蜚禽。道人始去兹谓伤,其寒物无霜而死,涌水出。战不量敌,兹谓辱命,其寒虽雨物不茂。闻善不予,厥咎聋。」
诗句: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下 「听之不聪,是谓不谋」
译文:
在上位者偏听偏信,耳朵不聪,下情就隔塞,这样就不能谋虑利害。失在严急,所以其咎急也。
关键词注释:
- 听之不聪:指上位者对下属或下情的不关注和忽视。
- 是谓不谋:意味着因为没有谋虑而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
- 过急:指过于急躁,急于求成。
- 常寒:长时间的寒冷天气。
- 百谷不生:农作物无法生长,造成食物匮乏。
- 极贫:极度贫穷。
- 鼓妖:鼓声引起的妖异现象。
- 负孽:自然灾害带来的灾害。
- 豕祸:因气候寒冷导致牲畜死亡。
- 耳疴:由于天气寒冷引发的疾病。
- 黑眚黑祥:不详的象征,通常与灾难有关。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五行志》,其中详细记录了各种自然现象与人间政治、社会状态之间的关联。”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理念,即君王如果只听取一面之词,不全面了解实际情况,那么国家将会遇到困难。此句强调了君主应广泛听取意见,避免片面决策。此外,通过描述盛冬日短、寒气杀人等自然现象,作者指出了过度严苛急促的政策会导致长期的不良后果。这种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还体现了古人对于社会治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