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穀梁传》曰:“林属于山曰麓,沙其名也”。刘向以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也。先是,齐桓行伯道,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既死,桓德日衰,天戒若曰,伯道将废,诸侯散落。政逮大夫,陪臣执命,臣下不事上矣。桓公不寤,天子蔽晦。及齐桓死,天下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晋败天子之师,莫能征讨,从是陵迟。《公羊》以为,沙麓,河上邑也。董仲舒说略同。一曰,河,大川象;齐,大国;桓德衰,伯道将移于晋文,故河为徙也。《左氏》以为,沙麓,晋地;沙,山名也;地震而麓崩,不书震,举重者也。伯阳甫所谓“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不过十年,数之纪也。”至二十四年,晋怀公杀于高梁。京房《易传》曰:“小人剥庐,厥妖山崩,兹谓阴乘阳,弱胜强。”
下面是对《汉书》中“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诗句的逐句释义:
- 原文:釐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麓崩”。
- 译文:厘公十四年秋季的八月辛卯日,沙麓发生了崩塌。
- 赏析:《汉书》中的这段描述,通过时间、地点和事件的明确叙述,构建出一幅古代历史的画面。沙麓的崩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的记录,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同时,这种记载方式也展示了《汉书》作为一部历史文献的价值,即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与分析,传达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接下来是《穀梁传》和《左氏》的相关解释:
- 《穀梁传》解释:
- 刘向的观点:认为臣下背叛,散落不事上之象。
- 齐桓德衰:此前,齐桓行伯道,会诸侯,事周室。管仲死后,齐桓的德行逐渐衰落。
- 天戒:上天的警示如同说,伯道将废,诸侯散落。政治权力落到大夫手中,而陪臣掌握着实权,表明臣下不再效忠于君主。齐桓公未能觉悟,天子也被蒙蔽。
- 后果:及齐桓死后,天下分散而从楚。王札子杀二大夫,晋败天子之师,无法征讨诸侯。此后,国家逐渐衰弱。
- 《左氏》解释:
- 观点:沙麓是晋国的领地。沙是山名。地震导致沙麓崩毁,但未书写震字,因为地震较为罕见且重要。
- 比喻:伯阳甫认为国运衰败的迹象之一是国家的山川发生异动,山崩川竭,预示着国家的灭亡。
- 预言:预言中提到的“十年”,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到二十四年,晋怀公在高梁被杀死。
- 京房《易传》解释:
- 观点:小人剥庐,是妖兆。厥妖山崩,指阴气乘阳,弱胜强。
- 含义:此文指出阴气凌驾阳气之上,意味着势力较弱的一方战胜了较强的一方。
- 补充信息:
- 背景知识:釐公十四年发生在公元前645年左右。该年份标志着春秋时期的开始,同时也是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的晚年时期。这一时期,齐国的霸权逐渐衰落,诸侯国开始争夺霸权,最终导致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的崛起。
通过对这段历史文献的详细解读,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历史事件,还能够深入理解古人对于世界运行规律的认知及其表达方式。这些历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