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五年“夏,梁山崩”。《穀梁传》曰EF63河三日不流,晋君帅群臣而哭之,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梁山在晋地,自晋始而及天下也。后晋暴杀三卿,厉公以弑。溴梁之会,天下大夫皆执国政,其后孙、甯出卫献,三家逐鲁昭,单、尹乱王室。董仲舒说略同。刘歆以为,梁山,晋望也;崩,B3DA崩也。古者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吉凶祸福,不是过也。国主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美恶周必复。是岁,岁在鹑火,至十七年复在鹑火,栾书、中行偃杀厉公而立悼公。
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文帝元年四月,齐、楚地山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刘向以为,近水沴土也。天戒若曰,勿整齐、楚之君,今失制度,将为乱。后十六年,帝庶兄齐悼惠王之孙文王则薨,无子,帝分齐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为王。贾谊、晁错谏,以为违古制,恐为乱。至景帝三年,齐、楚七国起兵百余万,汉皆破之。春秋四国同日灾,汉七国同日众山溃,咸被其害,不畏天威之明效也。
以下是对《汉书·志·五行志下之上》的逐句翻译:
- 成公五年“夏,梁山崩”
- 原文:“成公五年‘夏,梁山崩’。”(《汉书》卷二八《地理志》)
- 译文:在成公五年的夏季,梁山发生了崩塌。
- **《穀梁传》曰EF63河三日不流,晋君帅群臣而哭之,乃流。刘向以为,山,阳,君也;水,阴,民也。天戒若曰,君道崩坏,下乱,百姓将失其所矣。哭然后流,丧亡象也。”
- 注释:《穀梁传》是古代的一部经典解释书籍,其中提到河水三天不流动,晋君率领群臣哭泣后河水开始流动,刘向认为,山是阳,是君的象征;水是阴,是百姓的象征,这是上天的警告说君王的道德正在崩溃,下面混乱,百姓将会失去他们的居住之所。哭泣之后河水开始流动,这是丧事的象征。
- **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文帝元年四月,齐、楚地二十九所同日俱大发水,溃出。刘向以为,近水沴土也。天戒若曰,勿整齐、楚之君,今失制度,将为乱。后十六年,帝庶兄齐悼惠王之孙文王则薨,无子,帝分齐地,立悼惠王庶子六人皆为王。贾谊、晁错谏,以为违古制,恐为乱。至景帝三年,齐、楚七国起兵百余万,汉皆破之。春秋四国同日灾,汉七国同日众山溃,咸被其害,不畏天威之明效也。”
- 注释:高后二年的正月初五,武都发生了山崩事件,导致一百七十六人死亡和地震,直到八月才停止。文帝元年四月,齐楚两国二十九个地方在同一天爆发了洪水,洪水泛滥而出。刘向认为这是由于靠近水灾的地区土地受到了污染。《汉书》记载了这些事件的发生,并认为这是上天的警告,不要整顿楚国的领导层,因为他们现在失去了制度,可能会引发动乱。过了十六年后,皇帝的庶兄悼惠王的孙子文王则去世了,没有儿子,皇帝将齐国的土地分给了悼惠王的六个儿子,他们都成为了国王。贾谊和晁错劝阻皇帝这样做,他们认为这是违反古代制度的,恐怕会引发动乱。到景帝三年,楚、齐七国同时起义,汉军都被击败。在春秋时期,四个国家在同一天发生了灾害,汉朝七个诸侯国在同一天发生了多座山体的崩溃,都受到了伤害,但并不畏惧天威的强大力量。
该文献主要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对《汉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此外,这段历史还涉及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