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刘向以为,先是时,齐桓、晋文、鲁釐二伯贤君新没,周襄王失道,楚穆王杀父,诸侯皆不肖,权倾天下,天戒若曰,臣下强盛者将动为害。后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诸震,略皆从董仲舒说也。京房《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于水则波,于木则摇,于屋则瓦落。大经在辟而易臣,兹谓阴动,厥震摇政宫。大经摇政,兹谓不阴,厥震摇山,山出涌水。嗣子无德专禄,兹谓不顺,厥震动兵陵,涌水出。”

襄公十六年“五月甲子,地震”。刘向以为,先是鸡泽之会,诸侯盟,大夫又盟。是岁三月,诸侯为溴梁之会,而大夫独相与盟。五月,地震矣。其后,崔氏专齐,栾盈乱晋,良霄倾郑,阍杀吴子,燕逐其君,楚灭陈、蔡。

诗句如下:
文公九年“九月癸酉,地震”。刘向以为,先是时,齐桓、晋文、鲁釐二伯贤君新没,周襄王失道,楚穆王杀父,诸侯皆不肖,权倾天下,天戒若曰,臣下强盛者将动为害。后宋、鲁、晋、莒、郑、陈、齐皆杀君。诸震,略皆从董仲舒说也。京房《易传》曰:“臣事虽正,专必震,其震,于水则波,于木则摇,于屋则瓦落。大经在辟而易臣,兹谓阴动,厥震摇政宫。大经摇政,兹谓不阴,厥震摇山,山出涌水。”

译文:
文公九年(公元前618年)的九月癸酉日,发生了地震。刘向认为,在此之前的时间里,齐国的齐桓公、晋国的晋文公和鲁国的鲁釐公三位贤明的君王刚刚去世,周天子周襄王失去了德行,楚国的楚穆王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各诸侯国都不像话,权力集中到了天下,这是上天给予的警告,说那些臣子强大就会动乱作害。后来,宋国、鲁国、晋国、莒国、郑国、陈国、齐国都相继被杀死国君。这些地震都是大致上遵循董仲舒的说法。京房《易传》中说:“臣的事情即使正确,如果过于专断,也会导致地震。这种地震,水流会波荡,树木会摇晃,房屋的屋顶会被掀翻。大经在辟除的位置变动而导致臣子的动摇,这叫做阴动。大的经书摇动了政治,这叫做阴动。地震摇动了山峰,就会有涌出来的水流。继承王位的人如果没有德才而被专权,这叫做不顺。地震震动了军队侵犯了城池,就会有涌出来的水流。”

赏析:
这首诗通过记录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地震,来反映当时诸侯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斗争。诗中指出了地震与诸侯国之间权力争夺的密切关系,暗示了这些国家因为内部的权力争斗而频繁发生地震。同时,诗歌还提到了不同朝代的地震事件,如齐桓公、晋文公和鲁釐公的去世,以及宋、鲁、晋、莒、郑、陈、齐等国的君主被杀的事件,这些都表明了地震的发生往往与国家的动乱和政治斗争有关。此外,诗中提到的董仲舒和京房等人的观点,也反映了古代对地震原因的一种解释,即地震是由于臣子过强或国家内部政治动荡导致的。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的现象,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历史原因和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