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幽王二年,周三川皆震。刘向以为金木水火沴土者也。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天地之气不过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而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如二代之季,其原又塞,塞必竭;川竭,山必崩。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是岁,三川竭,岐山崩。刘向以为,阳失在阴者,谓火气来煎枯水,故川竭也。山川连体,下竭上崩,事势然也。时,幽王暴虐,妄诛伐,不听谏,迷于褒姒,废其正后,废后之父申侯与犬戎共攻杀幽王。一曰,其在天文,水为辰星,辰星为蛮夷。月食辰星,国以女亡。幽王之败,女乱其内,夷攻其外。京房《易传》曰:“君臣相背,厥异名水绝。”
解析《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第一句:
原文:思心之不睿,是谓不圣。
- 注释:“思心”指的是思考或思想,“不睿”即不明智或不够聪明。“是谓不圣”意味着由于思想不明智,便被称为不圣明。
-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思想或决策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品德和智慧水平。在古代社会,这被看作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智慧与德行并重。
第二句:
原文:厥咎霜,厥罚恒风。
- 注释:“厥咎”指造成的问题或过失,“霜”通常代表严峻或不利的天气现象。“厥罚”则是对应的惩罚措施。“恒风”在这里指持续的刮风状态,可能象征某种长期或顽固的现象。
- 赏析:这句通过自然现象比喻政治或社会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处罚,强调了问题与后果之间的直接关联。
第三句:
原文: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 注释:这是古代五德终始理论中关于人的行为、品质及能力的五种基本表现。“貌”指的是外貌和行为;“言”涉及言语表达;“视”涉及视觉和洞察力;“听”涉及听觉和对外界的感知能力;“思”涉及思考和智力活动。
- 赏析:此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外在表现、沟通表达、观察分析、聆听接受以及内在思考和理解能力。
第四句:
原文: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 注释:“貌”指外表和行为举止;“言”涉及言语内容及其表达方式;“视”表示视觉上的清晰度;“听”是指听力的准确性和对声音的敏感度;“思”则指深思熟虑和智能。“恭”、“从”、“明”、“聪”、“睿”分别描述了这些方面应有的标准状态。
- 赏析:这句话进一步细化了前一句的五项基本素质,强调每个方面的优秀表现对于整体人格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五句:
原文:恭作肃,从作艾,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 注释:这里使用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术语,“恭作肃”,表示恭敬可以培养严肃的态度;“从作艾”,从跟随学习中吸取教训;“明作哲”,表示光明可以启发智慧;“聪作谋”,聪明的头脑能做出正确的计划;“睿作圣”,睿智的头脑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 赏析:此句总结了前面各句,将个人修养与成就提升联系起来,展现了儒家重视德性与才能并重的价值观。
第六句:
原文:休征:曰肃,时雨。
- 注释:“休征”指的是吉祥的征兆。“曰肃”指的是因为严肃而有秩序的状态。“时雨”则是指适时的雨水,象征着滋养万物的恩泽。
- 赏析:这句通过自然现象比喻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带来的福祉,暗示一个良好的治理环境对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极为重要。
第七句:
原文:丑岁,桀伐随(音xǔ),诸侯叛随(音xǔ)。
- 原文: “丑岁”指的是周朝末年,“桀伐随”指的是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攻打随国的事件;而“诸侯叛随”则是指其他诸侯也背叛了随国。
- 原文: “丑岁”指的是周朝末年,“桀伐随”指的是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攻打随国的事件;而“诸侯叛随”对其描述为“诸侯叛随”。
第八句:
“丑岁,幽王为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
- 原文: “丑国”指的是周朝末年,“幽王为烽火戏诸侯”;而“烽火戏诸侯”则是指周幽王为取悦宠妃褒姒而点燃烽火,结果诸侯不信,导致战事频繁,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褒姬一笑,烽火戏诸侯”是对这一事件的另一种说法,其中“褒姬”是周幽王的皇后,而“褒姒”是她的别名。
- 原文: “丑国”指的是周朝末年,“幽王为烽火戏诸侯”;而“烽火戏诸侯”则是指周幽王为取悦宠妃褒姒而点燃烽火,结果诸侯不信,从而使得战事频繁,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第九句:
原文:丑岁,岐山崩。
- 原文: “丑岁”指的是周朝末年,“岐山崩”则是指岐山发生崩塌。
- 原文: “丑岁”指的是周朝末年,“岐山崩”则是指岐山发生崩塌。
第十句:
原文:川竭,山崩,川塞,岳崩。
- 原文: “川竭”指的是河流枯竭;“山崩”则是指山峰崩塌;“川塞”指的是河流堵塞;“岳崩”则是高山崩塌。
- 原文: “川竭,山崩,川塞,岳崩。”
- 原文: “川竭”指的是河流枯竭;“山崩”则是指山峰崩塌;“川塞”指的是河流堵塞;“岳崩”则是高山崩塌。
第十一句:
原文:天地不通。
- 原文: “天地不通”表示自然界的和谐被破坏,无法维持正常的循环与平衡。
第十二句:
原文:川竭。
- 原文: “川竭”表示河流的枯竭。
第十三句:
原文:山崩。
- **原文:“山崩”则是指山峰的崩塌。
第十四句:
原文:川塞。
- 原文: “川塞”指的是河流的堵塞。
第十五句:
原文:岳崩。
- 原文: “岳崩”则是高山的崩塌。
第十六句:
原文:地动。
- 原文: “地动”表示地震的发生。
第十七句:
原文:日食。
- 原文: “日食”指的是月食现象。在古代中国,月食往往与天象异常相关,如自然灾害等。
第十八句:
原文:星辰逆行。
- 原文:水火沴金木。
- 原文: “星宿逆行”表示星星的运动方向与常规相反;“水火沴金木”则是指水与火相克金属与木的关系,暗喻自然与社会的冲突和不稳定。
第十九句:
原文:京房《易》曰: 君臣相背, 厥异电子。
- 原文: 这是引用京房所著的《易经》中的话,其中提到君臣关系不协调会导致异常事件的发生,这里的电子可能是指电闪雷鸣之类的异常自然现象。
第二十句:
原文: 班固《汉书》云: “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 天下之所同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