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元延三年正月丙寅,蜀郡岷山崩,EF63江,江水逆流,三日乃通。刘向以为,周时岐山崩,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者,周所兴也。汉家本起于蜀、汉,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从参至辰,殆必亡矣。其后,三世之嗣,王莽篡位。

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疴,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

“皇之不极,是谓不建”,皇,君也。极,中;建,立也。人君貌言视听思心五事皆失,不得其中,则不能立万事,失在眊悖,故其咎眊也。王者自下承天理物。云起于山,而弥于天;天气乱,故其罚常阴也。一曰,上失中,则下强盛而蔽君明也。《易》曰“亢龙有悔,贵而亡位,高而亡民,贤人在下位而亡辅”,如此,则君有南面之尊,而亡一人之助,故其极弱也。盛阳动进轻疾。礼,春而大射,以顺阳气。上微弱则下奋动,故有射妖。《易》曰“云从龙”,又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阴气动,故有龙蛇之孽。于《易》,“乾”为君为马,马任用而强力,君气毁,故有马祸。一曰,马多死及为怪。亦是也。君乱且弱,人之所叛,天之所去,不有明王之诛,则有篡弑之祸,故有下人伐上之疴。凡君道伤者病天气,不言五行沴天,而曰“日月乱行,星辰逆行”者,为若下不敢沴天,犹《春秋》曰“王师败绩于贸戎”,不言败之者,以自败为文,尊尊之意也。刘歆皇极传曰,有下体生上之疴。说以为下人伐上,天诛已成,不得复为疴云。皇极之常,阴,刘向以为,《春秋》亡其应。一曰,久阴不雨是也。刘歆以为,自属常阴。

”`
汉书·志 · 五行志下之上(节选)

译文:
成帝河平三年,犍为柏江山崩,岷山亦然。江水逆流,毁坏城防,造成十三人丧生。地震持续二十一日,发生一百二十四次变动。元延三年,蜀郡岷山再次崩塌,导致江河逆流。刘向认为,周时岐山崩塌,三川竭,而幽王亡。岐山是周的起航之地,汉家本起于蜀、汉。现今所起之地山崩川竭,星孛又及摄提、大角,从参至辰,殆必亡矣。其后,三世之嗣,王莽篡位。

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 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疴,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

“皇之不极,是谓不建”,皇,君也。极,中;建,立也。人君貌言视听思心五事皆失,不得其中,则不能立万事,失在眊悖,故其咎眊也。王者自下承天理物。云起于山,而弥于天;天气乱,故其罚常阴也。一曰,上失中,则下强盛而蔽君明也。《易》曰“亢龙有悔,贵而亡位,高而亡民,贤人在下位而亡辅”。如此,则君有南面之尊,而亡一人之助,故其极弱也。盛阳动进轻疾。礼,春而大射,以顺阳气。上微弱则下奋动,故有射妖。《易》曰“云从龙”,又曰“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阴气动,故有龙蛇之孽。于《易》,“乾”为君为马,马任用而强力,君气毁,故有马祸。一曰,马多死及为怪。亦是也。君乱且弱,人之所叛,天之所去,不有明王之诛,则有篡弑之祸,故有下人伐上之疴。凡君道伤者病天气,不言五行沴天,而曰“日月乱行,星辰逆行”,为若下不敢沴天,犹《春秋》曰“王师败绩于贸戎”,不言败之者,以自败为文,尊尊之意也。

注释:

  1. 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指的是成帝河平三年二月的一个具体日子。
  2. 犍为柏江山崩:犍为郡的柏江发生了山崩事件。
  3. 捐江山崩:可能指的是同一地区的另一座山或河流发生山崩。
  4. 江水逆流坏城:江水逆流冲击城墙,导致城防被破坏。
  5. 地震积二十一日:地震持续了二十一天,期间发生了多次地震。
  6. 刘向:汉朝著名学者刘向。
  7. 岐山崩,三川竭:周朝时期的岐山发生崩裂,三川(渭河、泾河、洛河)枯竭。
  8. 幽王亡:因三川枯竭,幽王失去了国家和领土。
  9. 王莽篡位:指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10. 《五行志下之上》:汉代文献中关于天文、地理等现象与人间政治事件的关联论述集。

赏析

本段文字主要讨论了西汉时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和政治动荡事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并指出了某些政治事件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危机。文中提到的“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等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宇宙观和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同时,文中引用《周易》中的卦象和典故,展示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与占卜预测的结合。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入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