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董仲舒、刘向以为,前事已大,后事将至者又大,则既。先是,鲁、宋弑君,鲁又成宋乱,易许田,亡事天子之心;楚僭称王。后郑岠王师,射桓王,又二君相篡。刘歆以为六月,赵与晋分。先是,晋曲沃伯再弑晋侯,是岁晋大乱,灭其宗国。京房《易传》以为桓三年日食贯中央,上下竟而黄,臣弑而不卒之形也。后楚严称王,兼地千里。
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穀梁传》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刘向以为是时卫侯朔有罪出奔齐,天子更立卫君。朔借助五国,举兵伐之而自立,王命遂坏。鲁夫人淫失于齐,卒杀桓公。董仲舒以为,言朔不言日,恶鲁桓且有夫人之祸,将不终日也。刘歆以为楚、郑分。
严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穀梁传》曰,不言日,不言朔,夜食。史记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是为夜食。刘向以为,夜食者,阴因日明之衰而夺其光,象周天子不明,齐桓将夺其威,专会诸侯而行伯道。其后遂九合诸侯,天子使世子会之,此其效也。《公羊传》曰食晦。董仲舒以为,宿在东壁,鲁象也。后公子庆父、叔牙果通于夫人以劫公。刘歆以为,晦鲁、卫分。
{注释:桓公三年七月,鲁国和宋国发生了政变,导致周朝的宗主地位被动摇。楚国僭越称王,郑国的国君也发动了叛乱。这些事件表明了当时诸侯割据一方的情况。刘歆认为六月,赵与晋分立,晋国的曲沃伯再次弑君,晋国因此大乱,失去了自己的宗国。京房的易传中指出,桓三年日食发生在中央,象征着上下混乱,君主被杀而未能完成统治。董仲舒认为,这是前事已大,后事将至的预兆,即未来有大变动。刘向则认为这是卫侯朔因为罪出奔到齐国,并借助五国力量自立为王,导致了王室的崩溃。刘歆认为是楚国和郑国之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