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是时楚灭黄,狄侵卫、郑,莒灭巳。刘歆以为,三月齐、卫分。

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刘向以为象晋文公将行伯道,后遂伐卫,执曹伯,败楚城濮,再会诸侯,召天王而朝之,此其效也。日食者臣之恶也,夜食者掩其罪也,以为上亡明王,桓、文能行伯道,攘夷狄,安中国,虽不正犹可,盖《春秋》实与而文不与之义也。董仲舒以为后秦获晋侯,齐灭项,楚败徐于娄林。刘歆以为,二月朔齐、越分。

文公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先是大夫始执国政,公子遂如京师,后楚世子商臣杀父,齐公子商人弑君。皆自立,宋子哀出奔,晋灭江,楚灭六,大夫公孙敖、叔彭生并专会盟。刘歆以为,正月朔燕、越分。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昔周幽王二年,都城附近发生大地震,五年后,幽王被犬戎杀死。五年后,幽王被杀,仿佛坐实了日食这一预兆的魔力。春秋时期人们还是相信,日食对应着灾难。”
《春秋》:隐公元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认为,这是楚国灭黄国、狄国侵卫和郑国,莒国灭牟夷。刘歆认为是三月齐、卫分封。文公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董仲舒、刘氏以为,此前大夫开始掌政,公子遂至京师,后楚世子商臣杀父,齐公子商人弑君。皆自立,宋哀出奔,晋灭江,楚灭六及。公孙敖、叔彭生并专会盟。刘歆以为是正月朔燕越分。}
{# 诗句翻译 #}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是时楚灭黄,狄侵卫、郑,莒灭巳。刘歆以为,三月齐、卫分。
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刘向以为象晋文公将行伯道,后遂伐卫,执曹伯,败楚城濮,再会诸侯,召天王而朝之,此其效也。日食者臣之恶也,夜食者掩其罪也,以为上亡明王,桓、文能行伯道,攘夷狄,安中国,虽不正犹可,盖《春秋》实与而文不与之义也。董仲舒以为后秦获晋侯,齐灭项,楚败徐于娄林。刘歆以为,二月朔齐、越分。
文公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董仲舒、刘向以为,先是大夫始执国政,公子遂如京师,后楚世子商臣杀父,齐公子商人弑君。皆自立,宋子哀出奔,晋灭江,楚灭六,大夫公孙敖、叔彭生并专会盟。刘歆以为,正月朔燕、越分。

译文及注释

  1. 隐公三年:
  • 原文: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汉书》)
  • 注释: 这里的“三月庚戌”记载的是周平王的死亡。
  • 赏析: 这段记录反映了古代文献中对于天文现象的记载及其对政治事件的影响。
  1. 十五年五月:
  • 原文: 五月,日有食之。(《汉书》)
  • 注释: 此处的“三月齐、卫分”指的是齐国和卫国在特定时间分裂的事件。
  • 赏析: 通过日食的记录,展示了历史事件与其天象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理解历史的重要性。
  1. 文公元年:
  • 原文: 文公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汉书》)
  • 注释: “先是大夫始执国政”说明在此之前,大夫开始掌握国家政权。
  • 赏析: 此诗描述了公元前695年至前676年间的历史事件,强调了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变化。
  1. 燕、越分:
  • 原文: 正月朔燕、越分。(《汉书》)
  • 注释: 这里没有具体的解释,但从上下文推测可能指燕国和越国的分治或合作。
  • 赏析: 这首诗可能是对特定政治事件的描述,通过日食等天文现象来象征政治变迁或战争。
  1. 董仲舒、刘向:
  • 人物: 董仲舒、刘向是西汉时期的学者,他们对天文现象和政治事件有深入的研究和解读。
  • 译文: 根据他们的解读,楚国灭亡黄国,狄人侵犯卫国和郑国,莒国消灭了牟兹国。
  • 赏析: 他们的观点展示了一种将自然现象与政治事件相联系的解释模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

综上所述:这些诗句不仅记录了古代天文现象,还反映了古人对这些现象的解读和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